16.5角与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角的定义,特别是角的动态定义,了解它的本质,了解它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可以用第二定义去解释平角和周角的本质。2.利用符号、数字、字母,会用尽量多方式表示角。3.理解和掌握角的度、分、秒单位及其换算和简单运算。4.初步了解决几何题特有的方法,基本形成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写的学习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角,对于角的形状已经很清晰的印象,已基本具备识别角、阅读角和掌握角的符号的能力。在生活例子,也经常可见“角”的影子,因此对角大多数同学已有一定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内涵(比如角的动态定义、角的度分秒换算)理解不够或没有学过,需要这节课来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角定义的理解和各种表示法的掌握是本节课重点。难点:各种表示法易弄混,度、分、秒单位换算是60进制,换算较繁琐是本节课难点。【教学过程】一、认识角的定义从生活实例图片中感受并回顾角的形状,从而引出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角具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两条射线又具有什么特征?通过画图、问题回答学生自然而然容易掌握角的静态定义;动态定义的生成是采取让学生观察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的图形变换,并提出约定角是射线旋转扫过的区域,最后让学生自己下定义(我随时从旁提问引导)。提出角的动态定义后,又设置两个环节,加深学生对角动态定义的理解和重视。1、请同学寻找、列举生活中能用第二定义解释的角的生活实例;2、让学生用第二定义演示并解释“平角”和“周角”的生成过程(并强调本套教科书只讨论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二、学会角的表示1.请学生自学书上154页相关内容,并选择用尽量多方式表示黑板上的角。学生A上台用尽量多方式表示角;学生B点评;教师引导并小结角的表示方法规则;2.请学生回答黑板图中有多少个角并选择用尽量多方式表示每一个角。学生C上台用尽量多方式表示角;学生D点评;教师引导并再次强调角的表示方法规则;3.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检测学生是否正真掌握角的表示。2(明确:3个练习过程中不断小结、强调角的4种表示方法,联系与区别。)(板书:角的4种表示方法,和教授4个希腊字母)三、掌握角的(单位)换算1.为了引出“仅用”度这个单位不能十分完全精确地表示每一个角了,特设计让学生读取黑板上已经量好的角并设置回答问题——直接说明初中阶段还可用分、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并给出度、分、秒的关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