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适宜密度规模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441264

大小:10.78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交上 地块 公共 空间 适宜 密度 规模 研究
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南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 2023.9 52 官方网站 http:/52 本文引用格式 言语,徐磊青,刘珩,等.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适宜密度规模研究 J.南方建筑,2023(9):52-61.YAN Yu,XU Leiqing,LIU Heng,et al.Research on Appropriate Density Scale of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in Plots Adjacent to Railway TransitJ.South Architecture,2023(9):52-61.摘要出发于立体发展的高密度地区导控公共空间以同步兼顾增密、提质的需求,提出新的基面公共空间供应指标补足原有的密度与容积率为主的指标,来导控轨交上盖地块的立体公共空间的适度发展。根据文献总结、讨论了立体步行系统、综合体串联而成的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供应规模及其相关密度指标之间互相组合计算方式及其相应优化值域理论。据此,公共空间模型对指标进行活力验证之后,进一步曲线估计以观察曲线峰值定义的优化值域范围。经检验,诸如地块面积、基面公共空间的密度与系数等指标都比传统建筑密度、开发强度有效且存在优化值域,故整理成优化值域指标以补足现有密度和容积率指标,供实践参考。发现规模及密度导控至适度与优化的范围,可以带来轨交站域地块对活力与流量的城市效益转化以及规避大而不当的负面开发。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基面;弹性导控;三维城市设计;公交导向开发;公共空间活力;人性尺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22):基于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布局效能与关键指标研究以中心商业区地块为例;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基金资助(20220107):轨交地块基面公共空间疏解及其规模置换导控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4;TU24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0232.2023.09.006 文章编号1000-0232(2023)09-0052-10作者简介1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助理教授;2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3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教授;4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副教授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BSTRACTBecause gui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ublic spaces in high-density areas focusing on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considers increased densi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the new indicators of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are proposed to supplement the original indicators dominated by the density and floor area ratio(FAR)to guide and control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public spaces in plots adjacent to railway transit.The research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range theory of the public space supply scale in plots adjacent to railway transit formed by the series connec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walking system and complex and relevant density indicators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Based on this action,an indicator set of urban public spaces was created to test the vitality indicator of public spaces.The behavioral data of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in 33 plots in 11 rail transit stations in Shanghai was collected on site primarily through Gehl-style behavior observation.Next,the public space pyramid of accessibility(Y1),functional visibility(Y2),and continuity(Y3)was developed through dimension reduction.The vitality verification of indicators of the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helped in a visible scoring to the pyramid model of the case study.Subsequently,the optimization range of the model defined by the peak estimated from curves was observed under different hierarchical tests.According to the test,indicators such as density and coefficients of the plot area and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building density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and there is an optimization range.Hence,optimization range indicators were organized to supplement the existing density and FAR indicators to reference practices.In density indicators,the indoor-outdoor ratio of the public space,the indoor density of the urban base public space,and atrium FAR exceed the traditional indicators of building density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open public space density is negative.In the range test of curve estimation,multiple indicators have gained the elastic intervals of optimization ranges.These ranges cannot be coordinated and superposed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for conflicts on accessibility(Y1),functional visibility(Y2),and continuity(Y3).The analysis related to development planning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The plot area was optimized at 46,00051,000 m2(side length:214225 m).The outdoor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area achieved the optimal value at about 30,000 m2.The indoor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area achieved the optimal value in the range of 019,000 m2.However,Y2 shall be improved in the range of 19,00026,000 m2.The total public surface area achieved the optimal value in the range of 42,50044,000 m2.The atrium volume reached the optimal range in the bottleneck interval.The atrium FAR reached the optimal value at about 3.85.The indoor-outdoor ratio of the public space achieved the optimal value at about 1.450.The study generally guides and regulates the middle and small-sized plots and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scale and density to appropriate and optimization range,which can bring urban benefit transferring of vitality and flow rate in plots adjacent to railway transit.The developed passenger flows and vitality provide feedback to urban space.Moreover,the large and improved negative development and excessive indoor expansion of siphon activity are avoided.KEY WORDSpublic space;urban base space;threshold control;3D urban design;TOD;public space vitality;human scale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适宜密度规模研究*Research on Appropriate Density Scale of Urban Base Public Space in Plots Adjacent to Railway Transit 言 语1,徐磊青2,刘 珩3,夏正伟4YAN Yu,XU Leiqing,LIU Heng,XIA Zhengwei http:/ 官方网站 531 公共空间密度、规模的值域优化在我国城市总体收缩而超大城市续人口流入的情况下1,“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增量提质”。相应地,超大城市 TOD 核心区域又密又好的要求,应具体落实为面积、密度与容积率等形式指标对公共空间的密度导控。一些学者提出基于“效率-公平”理念优化规模配置,如刘泉2提出TOD中心区应设最低密度与容积率,避免浪费土地和守住效率底线;赵芳兰、尹稚3提出亚洲高密度用地条件不允许其中心区域过于水平地发展公共空间。也有学者提出控制密度在最适宜范围4的(图1)、“最佳规模”的“阈限控制”的5,有提出用“规模配置”协调“大而集中与小而分散”6的,有提出相对居住面积来值域化容积率而获得规划控制弹性与优化的7。城市理论有林奇(K Lynch)对城市各部分系统协调性设计的重视8、简雅各布斯曲线9(图 2)、最佳规模(Capello R et al,2000)理论5等,都关乎偏向公平与偏向效率的两类指标(如图 1 与图 2 中 x、y 轴)的协调问题。“又好又密”问题涉及效率与公平这种“刚刚好”的状态。2 指标计算文献分析不少城市设计与建筑学学者在此 TOD 地块层面城市设计管控领域有所讨论(表 1)10-18,主要分为规模指标、比率指标(如容积率)。经总结,文献有以下 3 个讨论重点。图 1 城市密度与城市综合效益的关系图 2 简雅各布斯曲线表城市设计、建筑层面公共空间指标统计计算时间/指标类型学者指标概念分类与计算方式2011/比率、规模指标祝晓峰10为了便于直观地量化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参照容积率、覆盖率、绿化率这些传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公共空间率 、“人均公共空间面积”两项新指标,以及“有效公共空间”、“消极公共空间”等描述性概念。2015/比率、规模指标徐磊青等11计算轨交站域、综合体中基面公共空间供应,将与城市基面连接的空间算入公共空间的管控统筹中,并统计面积。按开放时间分为全开放、半开放,统计面积与人流、停留数据进行验证,提出:公共空间系数=站域公共空间面积/站域总建筑面积,站域公共空间面积=(全开放+亚开放)公共空间面积 x1+半开放公共空间面积 x 0.8。2015/比率指标袁铭12提出公共空间构成比例与分布问题,按照公园绿地、街心花园、街头广场、城市步行街、城市广场、私人拥有公共空间的室外步行道、办公、室外商业分别统计。按各类公共空间面积占各类分母面积和的比例计算。2017/比率指标律穹等13提出正空间占比、外部空间绿化面积占比。提出正空间、负空间的公共空间区分方式。以空白的空间中的物体来举例,是否为正空间取决于其是否能以围合塑造出形状。能的部分为正空间,否的部分为负空间。负空间有着通勤、流动的特点,正空间则有着稳态、停留的特点。2017/比率指标唐枫等14提出公共空间系数、公共空间容积率。公共空间容积率=各级公共空间面积/轨交综合体总建筑面积。2017/比率指标言语等15提出公共空间供应系数及其活力效用验证,兼顾轨交公共空间的量和质的同步提升。提出了多个公共空间供应系数指标,较为有效的是公共空间室内外比=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2018/规模指标郭志滨16提出公共空间的室内外分类,并以容量为准分别计算与室内基面的线性总的线性关系。Sbip=-878.96+3.31Sno+0.32Spa+2.84Sen(其中 Sbip 为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Sno为室内节点面积、Spa为室内通道空间面积、Sen为室内入口空间面积),分类为室内节点、通道、入口 3 类。2018/比率、规模指标徐宁6提出公共空间率(public space ratio),计算公共空间占总用地比。公共空间率等于既定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总量与该区域内总建筑面积的比值;研究分别计算了苏黎世 300m 和 500m 步行范围内的公共空间比例并与市区比较。2021/比率、规模指标郑德高等4管控“中密度”的开放空间率。开放空间面积=无建筑的地块面积 0.5 底层开放花,园面积 0.5 空中露台面积 0.2 垂直绿化面积(该项不超过用地面积的 10%),引用:(纽约)空地率=开放空间/J 建筑面积、(东京)有效空地率=有效公开空地/用地面积。2021/供应量指标言语等17提出公共空间供应系数的值域问题,以公平与效率协调的活力指示剂进行检验。以可达性、功能可见性(affordance)、连续性测试了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及总共空间优化值域。2022/比率指标王晓丽等18提出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系数与公共空间密度。公共空间密度=标准层公共空间面 积/商业综合体标准层总面积;公共空间系数=标准层有效公共空间面积/商业综合体标准层总面积;公共空间效率=标准层有效公共空间面积/标准层公共空间面积。12言语,徐磊青,刘珩,等.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适宜密度规模研究J.南方建筑,2023(9):52-61.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南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 2023.9 54 官方网站 http:/图 3 基面公共空间供应系数的计算思路表 2 地块传统指标、公共空间供应及供应系数指标的假设、分类及计算方式指标大类指标分类具体指标层计算方式、定义EF/EQ显著相关的个数Y1-Y3显著相关的个数与 Y1可达性的相关性与 Y2 功能可见性的相关性与 Y3连续性的相关性地块传统指标A 开发基础指标A1 建筑面积写作 GF(Gross Floor Area)5/530.658*0.590*0.461*A2 地块面积写作 PA(Plot Area)5/530.643*0.668*0.476*A3 总商业面积写作 CA(Commercial Area),为商业综合体商业部分建筑面积总和7/630.842*0.652*0.595*B 传统地块密度指标B1 建筑密度首层面积/地块面积(Building Density),写作 BD2/120.353*0.1230.365*B2 开发强度建筑面积/地块面积(Land Use Intensity),写作 LUI=GF/PA0/000.2030.0540.127公共空间供应指标C 规模指标C1 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相比开放公共空间,因研究侧重多基面的地形变化,将建筑的地形部分亦计入(Outdoor Urban Base Area),写作 UBout5/530.614*0.648*0.417*C2 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地块大型公建(本研究中尤指轨交综合体)被接驳层中的通道与中庭公共空间面积(Interior Urban Base Area),写作 UBin4/520.366*0.516*0.276C3 总公共空间面积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之和,是地块立体基面公共空间的加总,写作 UB=UBin+UBoout6/530.829*0.691*0.524*C4 中庭体积写作 V_A5/530.644*0.576*0.470*公共空间供应系数指标D 密度指标D1 开敞公共空间密度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地块面积,即 UBout/PA2/12-0.353*-0.123-0.365*D2 总公共空间密度总公共空间面积/地块面积,即 UB/PA0/000.1270.227-0.023D3 室内基面公共空间密度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地块面积,即 UBin/PA6/230.551*0.426*0.372*E 比率指标E1 开敞公共空间容积比率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总建筑面积,即 UBout/GF0/00-0.22-0.079-0.147E2 总公共空间容积比率总公共空间面积/总建筑面积,即 UB/GF0/00-0.16-0.038-0.112E3 商业-开敞空间容积比率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商业面积,即 UBout/CA1/00-0.28-0.088-0.179E4 商业-室内基面容积比率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商业面积,即 UBin/CA1/100.0220.2770.036F 压力指标F1 开敞公共空间容积压力总建筑面积/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即 GF/UBout2/000.3170.0820.295F2 公共空间容积压力总建筑面积/总公共空间面积,即 GF/UB0/000.06-0.1310.095F3 室内基面商业容积压力商业面积/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即 CA/UBin1/000.066-0.0360.156F4 室外基面公共空间商业容积压力商业面积/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即 CA/UBout2/210.3010.1460.345*G 中庭强度G1 中庭容积率中庭体积/地块面积,即 V_A/PA5/430.498*0.527*0.432*G2 中庭容积强度中庭体积/开发强度,即 V_A/LUI5/430.561*0.534*0.415*F 室内化指标H1 室内外公共空间面积比值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即 UBin/UBout7/130.548*0.361*0.439*H2 室内外公共空间面积乘积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即 UBin*UBout5/530.622*0.578*0.378*2.1 基面公共空间的定义轨交上盖基面公共空间以多层地形接驳为核心横贯室内外,包括中庭、下沉广场、室内外步道等。其定义来源于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19,以“入口层或大面积室外公共空间连接的空间层面”定义的“城市基面”,体现了立体化地形统筹的基面概念。后卢济威、王一20所新提出的城市基面中确有包括室内的中庭、地下广场等,也强调了“多地面”的“立体地面”特性。其他研究学者多有类似定义,如多基面接驳的“多首层”概念21,22、“地形基面”23等等。上述审计分类中必然因多地面接驳,而考虑叠加计算室内外公共空间面积,分母中出现了建筑面积、室内基面面积、地块面积、多层基面的面积加总等(表 1)。2.2 优化值域针对兼有作为导流网络和承载公共活动功能的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徐磊青等24提出以公共空间品质检验公共空间供应问题以追求质与量的兼顾。而供应与比率指标需要有基于曲线估计的验证,才能应对优化区间问题。2.3 总结性、拓展性验证如图 3,采用表 1 的方式计算公共空间,尝试将分子和分母互换组合以供验证筛选如表2。地块作为导控单元。除传统地块指标(AB 行),因立体多基面公共空间贯穿于室内外,并与不同标高衔接、形成于轨交站、天桥、http:/ 官方网站 55中庭与地下步行街共同形成的系统中,有立体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规模统筹的需求(C行),故它们之间可以互除,成为比率指标15(D 行)。而作为相对值的拓展考虑和建筑面积、商业面积的相对比率至少可拓展出容积比率系数与反之亦然的容积压力系数等指标(E/F/H 行)。在新指标中,D 类密度指标和建筑密度对活动空间的支持与保障有关;E 类比率指标则在 D 类基础上将分母换成商业面积和总建筑面积来考察公共空间配套比例;F 类逻辑上与 E 类是倒数关系,将建筑面积和商业面积看公共空间的压力来源;G 类则将中庭规模看作配套公共资源来匹配地块面积和开发强度;H 类指标则考察室内化的平衡性。虽然以地块为统计验证单元,存在验证内容超出地块范围的匹配问题,但导控涉及基面串联的多个地块的综合导控,连接后成为多个地块上的一组建筑,可凭借实证,以单独地块作为分析对象并将研究推广到多个地块的弹性导控区间组合。3 实验设计3.1 站域地块取样研究案例按客流覆盖取样于上海日均客流量 317 万站域中的 11 个站域与其 500m 半径内的 33 个站城一体开发地块,同时包含了轻轨与地铁多线多站接驳案例。如图 4,按地块层面(33 个,如图中编号所示)展开基面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功能规模面积统计分析。3.2 行为调研取样综合公共空间活力验证研究结合公共空间行为与活力的经典理论,行为分类按照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著名学者杨盖尔25的 交往与空间 中的行为快照(snapshots)调研26,当场记录具体行为和位置,标记在基面公共空间地图中(mapping)。研究可以从活动类型、人的运动、空间中的分布等方面判定空间特点。相比截面人流法,快照法更能应对本题面域空间的研究。采用言语、徐磊青的杨盖尔式方法调研17,25:为避免人流波动影响造成偶然的数据记录,数据收集在控制在 11 月相同气候条件下,以 2 日(平日、双休日)共16 轮的频次,按如图 5 所示分类的快照法行为调研。其中穿行人流属于杨盖尔调研分类中的必要性通勤行为,商业停留属于必要性停留行为。其余 3 种皆属于非商业的选择性停留(optional)而彰显空间的品质。卢济威&王一20指出立体城市不仅指城市空间,也指城市组织层面上公共活动的立体化(图 5)。3.3 验证模型公共空间有诸多验证模型,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充分总结17,24,27,28。考虑到以高密度地区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来判定目标,针对性地选用先期研究中的效率与公平协调模型17。该文献已经基于高低阶指标(Y1 可达性、Y2 功能可见性、Y3 连续性)的曲线拟合进行了初步的值域验证,以主成分方式降维从文献归纳总结得到的效率(EF)因子图 4 33 个轨交站域站城一体开发地块及其立体公共空间系统(红色:中庭体积;浅灰色:室外基面公共空间;渐变灰色:建筑体量)1)图 5 黄陂南路站公共空间中的现场行为学数据的立体 mapping 示例45言语,徐磊青,刘珩,等.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适宜密度规模研究J.南方建筑,2023(9):52-61.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南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 2023.9 56 官方网站 http:/与公平(EQ)因子,如表 3 所示。Y1-Y3 的主成分权重分别为 0.443、0.319 和 0.238。如图 6a,Y1-Y3 主成分下,其特征根计算后行为学指标中偏向效率与偏向公平的因子权重分别如图 6b。3 个主成分的坐标系中的自动聚类为EQ、EF 效率两类证明了 3 个主成分和文献中主观分类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理论关系,即可达性 Y1、功能可见性 Y2与连续性 Y3 是从基础层次效率过渡到高级层次公平的不同层次指标,分别代表效率发展、品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3 个按金字塔模式递进、从效率往公平渐倾的层级,如图 7模型所示:1)可达性(Y1,accessibility):公共空间作为导流,代表轨交发展必需的流量,更偏向效率;2)功能可见性(Y2,affordance):空间承载公共活动与使用,与公共空间品质及偶发停留行为密切相关,更偏向公平;3)连续性(Y3,continuity):带动整体发展:抵抗室内化孤岛、倡导轨交边际效益溢出,更偏向公平。该模型提供了前述图 1 与图 2 中构建优化值域曲线拟合的坐标系基础,可对 3个主成分判定下曲线拟合的最优区间交集进行分析(图7)。4 相关性与值域验证4.1 相关性验证公共空间供应指标、供应系数与“效率-公平”模型各维度指标相关性表格如表 2 右侧所示,可发现:1)传统密度与开发强度指标较为失效;2)规模指标对比中,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相比传统规模指标有更高的相关性数值;3)密度指标对比中,室内基面公共空间密度(D3)、公共空间室内外比(H1)、中庭容积率与中庭容积强度都比建筑密度和开发强度更优;4)高相关性的基面公共图 6 模型的 2 个指标聚类在三个主成分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其权重组成图 7 模型层级与交叠值域表 3 行为学数据的“效率-公平”分类、计算方式及其定义编号/指标名称定义EF1 总人流量总人流量=穿行人流+停留=穿行人流+商业停留+非商业停留,反映整体人流量。EF2 穿行人流量穿行人流,反映步行流量。EF3 商业停留量商业停留,反映商业活力。EF4 非商业停留面密度非商业停留面密度=非商业停留/面积 100,反映公共空间活力关键密度指标。EF5 总人流面密度总人流面密度=总人流/面积 100,反映整体人流量密度。EF6 非商业停留稳定度非商业停留稳定度=非商业停留/非商业停留标准差/非商业停留均值,反映公共空间活力全时段的稳定程度。EF7 总人流稳定度总人流稳定度=总人流量/各时段总人流量标准差/总人流量均值,反映地铁供流、空间导流的稳定活力输送。EQ1 室内基面非商驻足穿行比室内基面非商业驻足穿行比=室内非商业驻足/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 100,也反映室内基面作为开发引擎的公共空间活力带动性及其虹吸带来的马太效应。EQ2 停留多样性采用香农-韦恩多样性公式计算停留种类的多样性。Pi 代表第 i 种停留占总数的比例;当停留种类为 1 时,指数达到最小值 0,反映地块整体公共空间活力的多元性。EQ3 停留均匀度采用皮卢均匀度指数计算种类间的接近程度;S 为种类数,反映地块整体公共空间活力的类别差异性。EQ4 室内外品质均衡积室内外非商业驻足穿行比的乘积,反映室内外公共空间活力的均匀程度。EQ5 内外活动多样性均衡积室内外活动多样性的乘积,反映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活力多元性差异。EQ6 室内外指标差异均衡积室内停留多样性与室外非商业停留驻足比的乘积,反映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品质差异,也反映室内基面作为开发引擎的公共空间活力带动性及其虹吸带来的马太效应。EQ7 室内外均匀度均衡积室内外均匀度的乘积,反映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行为类型之间的均匀度差异,也反映室内基面作为开发引擎的公共空间活力带动性及其虹吸带来的马太效应。6aEQ7EQ6EQ5EQ4EQ3EQ2EQ1EQ7EQ7EQ6EQ5EQ4EQ3EQ2EF5EF4EQ6EQ5EQ4EQ3EQ2EQ1EF7EF6EF5EF1EF4EQ3EQ2EQ1EF7EF6EF3EF2EF1EF7EF6EF5EF4EF3EF2EF16bhttp:/ 官方网站 57空间供应指标(A1-3、C1-4)随着开发规模的增加,来访空间并加以使用和停留的人却不一定相应增加,需要借助曲线值域估计来判断;5)将公共空间作为分母的容积压力指标中,大多拟合效果不好,不过室外基面商业容积压力(F4)和连续性(Y3)产生了相关性(0.345*),说明商业高密度发展需求边际效益可溢出至室外城市空间。4.2 验证值域结论将公共空间供应与供应系数指标输入 SPSS 中以 Y1/Y2/Y3 为因变量进行曲线估计,满足显著性要求拟合结果与相应指标如图 8 的 A-P 所示(都满足显著性 0.05,其图 8 A-P 公共空间供应与供应系数相关指标分别与 Y1/Y2/Y3 进行曲线估计的结果综合优化值域约 46,000-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8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0.5001.0001.5002.00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0.0000.0000.0000.0000.2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0.4000.6000.2000.4000.6000.8001.0002000010000500001.0002.0003.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0.2000.4000.6000.800400002000040000600003000050000约 50,000约 30,000约 51,000约 29,000约 46,0001.0001.0001.0001.0000.8000.8000.8000.8000.6000.6000.6000.6000.4000.4000.4000.4000.2000.2000.2000.2000.0000.0000.0000.0005000010000200001000010000020000400002000015000030000600003000020000080000400005000060000约 160,000约 19,000约 160,000约 42,500约 300约 150约 640约 300约 570,000约 190,000约 26,000约 157,000约 85,000约 44,000约 275约 115约 510约 3.800约 14.900约 1.450约 0.6约 7,500约 720,000约 165,000约 14,000约 165,000约 43,000约 290约 135约 340约 3.900约 15.100综合优化值域约 30,000 左右综合优化值域 26,000 前综合优化值域 约 42,500-44,000综合优化值域 约 73,000-85,000综合优化值域 约 3,850 左右综合优化值域 约 15,000 左右Y1 可达性 Y2 功能可见性Y3 连续性综合优化值域 约 14,50 左右综合优化值域 约 115-150综合优化值域 约 300-510瓶颈值域 约 280 左右瓶颈值域 约 640 左右瓶颈值域约 160,000 左右有条件的优化值域26,000 后需要导控综合优化值域约 570,000-720,000综合优化值域约 160,000-190,000言语,徐磊青,刘珩,等.轨交上盖地块基面公共空间适宜密度规模研究J.南方建筑,2023(9):52-61.约 73,000约 75,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南方建筑/South Architecture 2023.9 58 官方网站 http:/R2如图注所示),可发展出以下(表 4)公共空间供应与供应系数据曲线可视化参考及峰值的导控优化值域区间。(1)地块面积4600051000m2较为优化,边长214225m(图8 A):地块面积超过此值会因增加过长的步行距离。尺度不人性化和过于稀释,导致 Y1 可达性、Y2 功能可见性受损。陆家嘴站域地铁站位于尽端而非中心,而超大地块案例散点国金中心(图 5 地块 15)及环球金融中心(图5 地块 17)位于在曲线下降区段中最右下方(如图 9,三次函数 R2=0.456)。在 TOD 语境下探讨的规模与尺度的阈限下,意味着 2 个案例不仅低于拟合平均水平线,还成为最为低效大地块的代表(图 10)。而远高于拟合线的右上角(图 9)的打浦桥(图 5 地块 8)与万达广场(图 5 地块 28)2 个超大地块案例要么比邻地铁站或为地铁上盖,其内部有室外步行街或者广场将大街区化整为零变为多个体量。对比以窄密路网闻名的纽约地块尺度(14400m2左右,240m60m),地块长边如果过长说明无论天桥与地道怎么连,尺度限制仍在立体导控中有意义。(2)总商业面积160000190000m2较为优化(图 8 B):不可超过,图 9 可达性与地块面积的三次函数拟合曲线(R2=456)图 10 陆家嘴基面公共空间日常的冷清状态否则形成商业的过度活力虹吸使得室内公共空间形成孤岛29,带来负面效应(Y2、Y3),商业边际效益不溢出于城市空间。(3)建筑面积570000720000m2较为优化(图 8 C):值得注意的是建筑面积的增加并不会带来连续性的显著下降,但超过 570000m2后会带来对 Y2 功能可见性的负面影响。(4)地块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约 30000m2左右较为优化(图 8 D):Y3 拟合没有显著性故未绘出。顶点后 Y1 可达性下降速度是超过 Y2功能可见性的,比较下意味着地块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这一指标受到 Y1 效率的严格限定。与 1)中地块面积指标讨论同理,过大规模将导致步行距离增加,减效高密度开发的土地利用。(5)地块室内基面公共空间面积19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