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研究:促进重构后的学校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_谢江林.pdf
下载文档

ID:200638

大小:2.5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案例 研究 促进 重构后 学校 先进文化 实践 转化 谢江林
2023.1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般课题“学校文化建设案例研究”(课题编号TCCXJY-2018-B09)研究成果谢江林,彭俊海,段贵洲案例研究:促进重构后的学校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摘要:案例研究是甄别学校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我审视。以学校“爱”文化案例建构实践为例,探讨什么是学校先进文化、案例研究对学校先进文化有什么促进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案例研究促进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等问题,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想和行为借鉴。关键词:案例研究;学校先进文化;“爱”文化案例;先进性转化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23)01006704学校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建构,聚焦学校文化案例研究,能让建设实践后的学校文化得到重构,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品位。学校可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在自身文化观照中,实现重构的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一、学校先进文化的内涵学校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利于师生和学校发展,具有思想引领价值的精神文化。学校总是在发展过程中继承自身优秀文化,让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变成自觉行为。学校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一是有先进理论或思想支撑。新时代学校先进文化是以习总书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能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师生发展和老百姓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文化具有多样性,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之分。对于学校来说,能把牢意识形态,突出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三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学校先进文化是办学历史的积淀,能经得住实践检验,对当下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并对未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二、案例研究对学校先进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方法中的一种。一所学校有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建设案例不计其数,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文化案例研究聚焦成功案例,观照其先进性并进一步凝练提升,让文化案例突破案例存在的形态,立足于整体探寻教育普遍规律,聚焦实践建构策略,从而为先进文化重构及其实践转化进行思想和策略铺垫。文化案例研究,需要我们选择一个或几个文化建设的场景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学校文化环境下的实际状况,回答“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改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改变后的结果预估”等问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所处的情境脉络掌握中,获得较为全面与整体建构的观点,也就是案例研究促进学校文化以“例”说理,让文化的“理”蕴于“事”,变文化的“事”为有理之事。案例研究对学校先进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管理热点聚焦JIAOYU GUANLI2023年第1期(总第595期)672023.1一是重构文化场景,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文化场景既包括人在校园的行为场景,也包括学校文化建设物的状态。基于案例研究的文化场景是新旧文化碰撞的结果,也是重构人与人、物与人、物与物关系的体现。学校需要做的是坚守与宣扬先进文化,促进自身文化的先进性更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对我校“爱”文化案例下的办学理念审视进行,从1946年至1960年,只是一个教学策略,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1960年至2010年,演变为人的培养指向,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从2010年至今,升华为“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尊重差异,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在各种关系的梳理和对新时代教育的观照中,我们发现,“爱”的文化从初期的教学策略到目前的办学理念,内容从发轫的差异到中期的全面,再到现在的全面与差异结合,生长轨迹脉络清晰,具有纵向发展的连贯性。而且2010年以后的办学理念,既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符合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选择了对此先进办学理念的坚守。二是重构学校核心价值观,丰富文化、厚植空间。经案例研究后的价值观比较丰富,有的聚焦管理,有的体现行为,有的彰显景观等。在众多价值追求中找到既融合各方面,又能体现学校继承、统领全员思想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校“爱”文化就是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在个别并与之关联的价值观中,发现了学校发展的“命脉”,其基本方法是:研究个案寻找关联聚焦本质形成核心运用实践检查验证修正重构。在如此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连续提升,都是在干部成长、教师成功、学生成才的“爱”文化追求中得到实现的。三是提升文化价值,促进师生内外兼修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案例研究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审视,更是价值观下的实践策略重构。它向案例撷取材料,验证先进文化发展的效果,效果明显则说明这种先进文化具有统领人思想发展的文化价值作用。我校“爱”文化的核心是“爱”,其内涵为:一种情怀,一种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大情怀;一种行为,一种爱岗乐业、严于律己的自律行为;一种方式,即师生、同事之间尊重包容、相互启迪的交往形态与方式。聚焦于“爱”,不仅需要“爱”的修养、自觉与能力,还需要把这份修养、自觉、能力传递下去,由己及人,以至“爱满天下”。第三方机构对我校较高的满意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十四年增长,都得益于“爱”文化的价值提升。三、案例研究促进重构后的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一)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学校文化,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案例是真实、具体的文化案例,是源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文化案例中包含一个或几个有关教育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有成熟、先进的,也有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炼的。对于前者,需要坚守;对于后者,需要我们全面梳理问题,结合文化案例的产生、形成、发展和现实情境进行专题研究。一是选择文化案例研究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选择案例要明确研究目的,思考要解决文化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使建设先进文化的问题解决靶向更加精准。如“爱”文化案例中的育人目标审视,要明确研究目的是育人目标不符合时代、方针要求,还是表述太冗长等。解决的问题要围绕研究目的,对育人目标进行内容修订,或者精炼语言,继而思考实现目标的策略或路径。二是文化案例研究过程需要多方参与。过往验证,主要针对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友论述及与现实比对中,看目前文化的内容是否有历史沿革,表述内容是否恰当,主要体现对先进文化的传承。比如,校友谈及当年“学生眼中要有我,我的眼中只有学生”,那是过往提倡的“爱人”文化,比对当下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中的“仁爱之心”要求,我们撷取了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文化表达。广泛征集,主要针对物质文化建设。在表达内容设计上突出群众参与性。如“爱”文化引领的楼层文化设计,学校最后选择语文组以“爱”为主题,分别用“执业至爱、爱的硕果、爱如灯塔、爱的回声、爱漫桃李、热爱生活、微言大爱、春蚕吐爱”等内容设计,将文字与图片结合,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专家指导,看文化表达是否契合时代要求,文字内容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文化呈现是否具有682023.1区域特点,文化设计是否具有美学意蕴,从而让文化厚植于师生的精神世界。三是文化案例研究需要建构有效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透视法就是重要方法之一。“透视”本为绘画术语,指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距离和轮廓投影,因透视现象表现为远小近大,也叫“远近法”。运用到文化案例研究上,主要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将文化案例进行“远观”“近视”。从连贯性透视文化的现实性。学校先进文化不可能与已有文化割裂,它总是在与办学历史文化的一致性中获得动态发展。如我校“爱”文化案例中的演变审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6年到1978年,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提出“爱生”主张;从1978年至2014年,结合“三个面向”及学校实际修订为“爱人”;2014年以来,按“四有”教师中的“仁爱之心”及新时期师德新要求,修订为“爱满天下”。我们采用“远观”,纵向上以“爱”为主线,将范围逐渐扩大,具有逻辑上升的层次。且“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名言,又符合“仁爱之心”好老师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时代性透视文化的鲜明性。根据新时代教育需求,学校文化需要植入时代先进文化基因,在渗透、融入和整合中,提炼、修订和发展学校教育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在“爱”文化案例中,透视学校育人目标:“有中国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在2018年学校接受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前夕,我们对此目标进行重新修订。我们采用“近视”法透视其时代性,这一目标聚焦人的发展,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培养、世界眼光发展,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也符合现代人才发展需要。从融合性透视文化的整体性。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背景下,学校文化需要实现融合性的整体发展。在从具体状态走向象征符号,继而成为抽象精神的过程中,学校文化价值观彼此关联,在融合发展中完成整体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学校文化的意义建构就是通过文化案例研究,走向文化价值观建构。一所学校的文化意义建构,集中体现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集中呈现,它的观念、看法和态度,回答“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决定着“教育什么”和“怎么教育”的问题,继而对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产生思想引领。整体性主要看学校“一训三风两目标”的整体设计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先进。融合性主要看这些文化背后是否有核心价值观贯穿。如“爱”文化中的“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校风、“精细精深,以爱育爱”的教风、“善学乐学,自主自觉”的学风,这些高度概括性文化要素,融合并聚焦在“爱满天下”这个核心文化中,从而决定了与此相关的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策略。(二)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文化转化首先是在“守”与“变”中继承创新。“守”是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对学校历史沿革中的先进性文化不忘本根,传承其基因。“变”是创新发展学校文化,在辩证取舍中,有鉴别地对待学校已有文化,高度提炼其先进性,在变化中突出文化价值观,让文化生命力得到激发。如“爱”文化案例中的管理文化审视,最初的理念是“精细化”。学校实施年级五人组管理模式,五人组由分管年级中层干部、正副年级组长、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组成,集体领导年级教育教学,在共商、共处、共决策的推进中,细化学校管理举措。通过管理文化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它能密切联系基层,能获得群众关切得到及时解决的效果,于是我们在“守”精细的同时,“变”为“精细+人文”,实现了管理文化优秀生长。其次是在“思”与“做”中收获认同。学校文化是师生自我认同的标志,蕴含共同的心理、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包括情感、心理、认知等因素。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于文化认同形成的学校归属感,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黏合剂。要收获认同,一要对学校文化进行思考。“思”文化建构方法是否科学有序,是否进行了整体设计;文化建设过程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尊重了民主决策;文化价值追求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切近心灵;文化行为管理是否策略适当且富有实效;文化景观打造是否人景相宜、相得益彰等。二要在“思”的基础突出“做”,即通过实践来修正、弥补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可以验证文化“思”得恰当与否。692023.1文化遍布校园各领域,既表现为人的观念情感的知性特征,还表现为物质文化的景观建设。三是“思”与“做”过程中的认同培养。在全员参与中,观察价值取向,进行价值选择和收获价值评价,促进文化成为师生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最后是在“刚”与“柔”中直抵心灵。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显性表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中,学校制度就是学校文化追求和师生行为要求的联结点。因此,学校先进文化转化为实践,需要注重制度的运用技巧。一是要在先进文化引领下按一定程序对制度进行科学修订,既体现内容的正误甄别和语言的规范表述,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本土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执行规定,又体现在“民主程序征求意见完善制度通过表决”等必要步骤中。二是制度执行有一个“宣传、宣讲、宣告”的程序,让群众得到实质领悟,知晓其中的价值观对自己及学校发展的作用,三是把握执行的分寸,做到刚柔并举、宽严适当。如“爱”文化案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