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完整的教育_蒲儒刿.pdf
下载文档

ID:200674

大小:2.21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拔尖 创新 人才培养 呼唤 完整 教育 蒲儒刿
/202302基金项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基于思维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链的研究”(编号:TCCXJY-2018-B13)研究成果摘要:反思当下普通高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其学业(成才)与人文素养(成人)培养之间存在严重不和谐甚至断裂。这归因为民众望子成龙的功利诉求、社会复杂逐利格局等因素的持续裹挟,导致基础教育、家庭教育中“成人”教育的缺失。回归对“人”的完整教育,须加强人文教育,重新认识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从艺术教育、哲学教育、心理教育、伦理教育、科学教育、历史教育和信仰教育等方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文教育体系。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人文教育;完整教育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23)02-0064-04蒲儒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完整的教育一、反思: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象与归因“钟南山”,这个名字在新冠疫情期间再次响亮起来。他只是众多名字响亮的医者之一。各类从业者包括奔波于医院与社区的志愿者、快递小哥等,其中有不计其数的各行业的精英或“拔尖人才”,用各自擅长的专业能力挽救人的生命,尽职于社会。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腔热诚去做专业工作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去完成重大使命时,除了要具备专业水准外,还要有承载理想、使命、责任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概言之,各行各业的精英其突出的专业表现和行为背后,一定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作为高中学段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反思:高中学段在人才培养中,特别是在拔尖人才或精英培养中,是不是关注了学业水平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呢?当下,普通高中在学生的学业(成才)与人文素养(成人)培养之间存在严重不和谐甚至断裂。一部分高中毕业升入高校的学生包括升入名校、顶级高校的所谓“精英”,他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他们高中毕业时最多只是完成了“成才”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远未完成,学校对他们的人文教育是欠缺的。我国高中文理分科模式源于苏联二战后重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临时模式”分裂的、不完整教育模式。这种文理分科模式并不利于与高校衔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4/202302接,更不利的是,实际操作中最初是进高中一年后的分科,在追逐教学业绩的极端功利冲动驱使下,很多学校在高中新生入校后半年甚至两个月即分科,学生一进入高中后接受的就是不完整的教育,突出的表现是,人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人文的、科学的都很缺乏,遑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了。更为严重的是,为数不少的高中学校,不顾国家统一要求,极力挤压语文等人文学科的课时,将音乐、美术、体育等人文科目的授课时间消减再消减以致其聊胜于无。更有甚者,目前普遍存在高中(包括一些初中、小学)的教育者们把所有学科教学都变成了考试每日练习(晨练、晚练)、周考、月考人文学科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哲学)等都变成了“理工学科”只有练习,没有阅读与体悟尽管高中教育段取消分科势在必行,但可以预知的是,40多年来分科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功利心态助推下,高中教育的分割、分裂状态留下的弱化和消解人文教育的后遗症会长期存在,并会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素养以及从大国走向强国所需软实力的障碍,其严重程度绝不亚于科技竞争上缺乏核心技术所造成的困局。我们容易自信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但有人总结说基础教育要教会孩子“自信”,而这恰恰是我们缺少的。知此,就容易理解在高校包括顶级高校,何以出现30%50%的“空心人”了,极端的自杀、他杀事件何以在高校偶有出现,一些所谓精英何以学成拒不报国,精致利己主义者何以“精致”其实,“云大马加爵事件”“清华朱令案件”“复旦林森浩案件”等一连串令人惊恐的案件,早就提醒我们要反思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家庭教育中“成人”教育的缺失了,但是,在民众望子成龙的功利诉求、社会复杂逐利格局等诸多不利因素持续裹挟之下,基础教育始终没能回归正常的教育轨道。那些所谓高考大户、最牛中学只是“人才标件”的“加工厂”而已,它们是在“满足社会(家长)需求”的漂亮外衣之下(须知教育根本不是服从用户需求的产业,而是维护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育人的事业),一味单向追求升学和分数,这绝不是真正的好的教育,因为那样“加工”出来的人,要么心智不健全,要么“三观”不正,要么身体羸弱,这样只会枉费人才、败坏人才,就其危害性而言,远远超过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烈度一旦对人的观念特别是把“三观”带入混乱的泥淖,戕害纯正人性造成的对社会的破坏程度,修复的难度很大很大!中国智慧中有“无用乃大用”一说,对于个体来讲,“无用”包含人的个性素养、人格精神在内的综合素养,先贤的智慧告诫不可忽视。这就是我们强调高中教育包括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回归对“人”的完整教育人文教育的最为根本的理由。二、重认: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何谓“人文教育”呢?一般把它定义为“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自孔子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它一直是中外教育史上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一以贯之的教育主线,只是在人类追求技术进步、专业分工精细化的19世纪末、20世纪,这一教育主线有所弱化,但英美等国通过在高校强化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包含其中)予以纠偏。美国是通识教育的集大成者,在哈佛、耶鲁等高校有专任的人文教育师资,他们认为人文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增进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教育是对普通人的教育;对精英自不待言,要求是更高的,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说过: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获取特定的或“有用”的知识1。他认为教育是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教育,足见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校陆续开展通识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5/202302教育实践和研究,使之与专业教育平行推进,形成完整教育的“成才”与“成人”两大线条的、完整的教育格局。与高校相衔接的高中教育,在学科教育架构上外国与我国差别较大。外国高中如英、美、韩、德等国是不分科的,日本高考前也是不分科的,高中教育不分科与大学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衔接是自然的。从我国教育史看,早在孔子时代,无论“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还是“文(典制)、行(德行)、忠(忠诚)、信(守信)”2的教育内容,人文教育均居于其首。从学记中“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3等文字记载可知,中国社会本身具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基于此,人文教育就是追求人的完整教育,而完整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形成一个“闭环”最终共同指向人的福祉这一终极追求,可以表述为:人的完整教育就是人格健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幸福教育,人的自由教育。三、选择: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完整教育的内容以人文教育为内核的完整教育内容选择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艺术教育。即“诗”的教育,它陶冶人的情感与性情,教会孩子审美,让人回归人的感性本质,使人的心灵始终有一泓不竭的活水滋养自己,成为人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肩负这一教育使命的学科可以是艺术学科音乐、美术、书法等,也可是语文等人文学科,还可以是数理化等学科因为科学一样是美的,凡是能给人以美的陶冶、净化人的情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我们有“诗教”的传统,可惜丢得太多太久!哲学教育。即“思”的教育。人是智慧生物,天生有求知欲望,他要追问自然界的一切,追问人世间的一切,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追问生命、宇宙的起源及其最终走向总之世界以及人自身存在的一切都是我们追问求解的对象,在不断的追问与思考中获得终极理性与智慧,回归人的理性本质,它与艺术教育一起构成涵养纯正人性的两翼,构成健全人格的基本格局目前高中学段中所有学科都应肩负起这一理性认知的责任,“思想政治”“语文”责任尤其重大,但实际教育教学中常常总体目标指向不明晰,只有一部分有此学养和境界的教育者为之;我们设想用一门“儿童哲学”的课程来弥补缺欠。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在中小学只有“德育”一说,后来有了“心理健康教育”概念,但只是用来应对“问题学生”的,真正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全体的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其任务在于普及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个体自我调适,营造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人际氛围。针对高中段由极端升学教育造成的困局,目前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确有必要。伦理教育。即有关“善”的教育。中国人从来都重视“礼”“义”等关乎“善”的教育,何以道德失范屡见不鲜?何以伪善人格、多重人格屡屡见诸媒体与报端?个人认为,只有注重自身人格修炼的真诚的教育者才能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感,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孔子何以成为第一大“老师”?在于他的身教,在于他“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以贯之”的真诚;而现实世界里,真正让学生信服与接受的好的教育,除了专业精湛外,还包括教者为人真实真诚的程度与人格境界。历史教育。即有关“根”的教育。“根”起码有下述含义:一是情感的纽带,任何个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家庭、地域、民族或国度,这特定的家族史、地方史、民族史称为人的精神脐带;二是思维方式的纽带,历史除了向个体传递情感外,还要通过历史文本和生活实际传递这个人所在团队、族群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即思维方式。如果丢失历史,我们会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和遗失密码。科学教育。即有关“真”的教育。科学技术使人精确精准,虽然并不是人人都得从事科技工作,但人人都要具备技术理性精神和专业意识,社会各项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6/202302活动就会回归有序和理性而避免盲目和非理性。在当下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应并行不悖,一则我们需要与欧美比肩的科技精英,二则全民需要有科学精神;同时需要强化艺术教育开发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情感,为创造创新注入不竭活力。即所谓科技、艺术“两手都要硬”。信仰教育。人不能没有信仰。什么东西能够成为我们的信仰呢?答曰:什么东西能够凝聚我们民族和国家就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信仰。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仍熠熠生辉、活力十足,内在于其间的中华民族精神便是我们可以奉为信仰的东西,中华文化主流为儒道二脉,二者互补构成中国人精神生命之基。这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内容,在政府主导下再度“热”起来的根本原因。信仰教育还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具体内容载体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校教育要通过课程、教学等实际设计和操作进入常态教育的土壤,信仰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概言之,选择完整教育的内容,构建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文教育体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由“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构而成的注重人文教育的“完整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基因”般的特别意义。有资料表明,5%的拔尖人才决定着社会的大势,设想一下,如果这5%的拔尖人才在价值观、判断力等重大问题上出现人文素养缺陷,那后果不是灾难性甚至毁灭性的吗?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启示都至为深刻!“君子不器”我们耳熟能详,“不器”不是放弃“器”成为专才、专家,而是还要做通才,有深厚的素养、更高的人生境界,特别是要明大势“三观”正、有趣味、有情怀、有梦想、有胸怀这是人之为人的“大势”,是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品性品质。参考文献:1孙向晨.耶鲁之为耶鲁:通识教育的作用读理查德莱文的大学的工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37-138.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70.3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5.(作者单位: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成都611730)拔尖创新人才研究6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