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三角形(1)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铁塔等建筑的构造,是学生体验到学习和研究三角形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为复杂。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一组图形,如:艾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房顶三角架等。从图中,我们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三角形。那什么是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认识三角形。(二)学习概念,导入新知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注意:要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2、三角形三要素:(1)三角形的顶点:(2)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2)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3、三角形的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记作△ABC。顶点:A、B、C,边:AB、AC、BC,角:∠A、∠B、∠C.注意:顶点字母没有限定次序,但是我们一般按逆时针方向书写;我们还可以把顶点A所对的边记作a,顶点B所对的边记作b,顶点C所对的边记作c。4、考考你:如图,请写出:(1)图中各三角形;(2)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出的三角形。(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1、小明的困惑: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现已有两条长分别为40cm和90cm的铁条,需要再买一根铁条,把它们首尾焊接在一起。可是,到了商店以后,小明发现商店里的铁条总共有ABC五种规格:40cm、50cm、60cm、90cm、130cm,到底应该要买哪一种呢?2、探究1:(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三边长度,并填空:a=______;b=_______;c=______(2)计算并比较:a+b____c;b+c____a;c+a____b(3)改变顶点A的位置(仍组成ΔABC),结论有没有改变?由此你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图,在△ABC中,有:BC+AC>AB,BC+AB>AC,AC+AB>BC那么,这个是不是一定是正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