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线段的长短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冀教版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数学概念后,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度量法”、“叠合法”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线段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比较线段的长短的问题上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对于几何工具的使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七年级的学生爱表现自己,希望的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学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会使用圆规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及用尺、规作图。3.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并能用此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及用尺、规作图法进行相关的作图。难点: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复习回顾: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问题2:两名同学如何比较高矮?【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的情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让学生感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所要比较的线段大小的过程。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归纳方法探究: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小组讨论)教师:出示两条准备好的实物线段,引导学生参照比较两名学生身高的方法归纳出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方法策略。学生汇报结果:生1:用尺子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根据测量的数值进行比较。生2:把两根木棒放在一起比较。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操作(先把两个木棒的其中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教师总结刚才的两种比较方法,并演示可能出现的错误(端点不对齐,不在同一直线上,另一端点没有落在同侧)。教师在大屏幕出示:怎样比较线段AB、CD的长短?思考:除了利用测量的方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