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们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又该如何看待这一节日呢?悼念,是沉重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聂华苓到1988年10月21日的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去,去参加一次隆重而又沉重的悼念活动。肃穆荒谬憧憬呵护杀戮悼念屹立蜿蜒恍惚sùmùmiùchōngjǐnghēlùdàoyìwānyánhǎnghūhèlíng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5、严肃而庄严。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穷形尽相---灭绝人性---凄风苦雨---荒谬---肃穆作家简介: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塞尔维亚是前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万(1991年资料)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是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的地区,工业都较为发达。整体把握本文再现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