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3)02-0031-09让制度运转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燕继荣柏艾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我国制度“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其效能的实现有赖于运行机制的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方式。从直接支撑制度逻辑的“中观制度”出发,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关系的实现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同“一府一委两院”关系的实现机制,以及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实现机制,指出现有机制存在对代表的监督考核不足、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有待增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一委两院”的实质性监督较弱等问题。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机制;治理效能一、人大制度运行机制分析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1]。国家制度的“人民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制度“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其运行的实际效能关乎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然而,制度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治理实践,脱离了运行机制的制度只能是空中楼阁,必须辅之以相适配的机制才能让理论中的制度转变为实践中的制度,让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由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实际上就是在既有制度框架下,通过程序的设定、治理技术的应用来真正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3]。制度是对根本原则和目标的规定,而根本目标和原则的实现则有赖于具体的运行机制保障,运行机制又体现为实践中的方法和规则。有学者将政治制度与其运行机制之间的区别概括为根本性与依附性、阶级性与工具性、民族性与超时空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手段性五个方面[4],这也清晰地展现了政治制度与其运行机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文所研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那些直接支撑制度逻辑的“中观制度”,也即是说,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塑造和维系着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与“一府一委两院”①关系的那些“主体间”运行机制,而非人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