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儿童期意外伤害也称儿童期意外事故,是指由意想不到的原因对儿童造成的损伤或死亡。近年来,儿童意外伤害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平安、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1]。其发生率高,后遗残疾多,已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它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还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它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期重要健康问题。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由于感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开展尚未成熟,成为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段。本文通过对引起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1危险因素分析1.1个体因素1.1.1年龄学龄前儿童年纪小,心理行为发育不成熟,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范围增大,同时又缺乏生活常识、自我保护能力和区分能力,在面临危险或潜在危险时,易受到伤害。1.2性别众多研究说明,男性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这与男女儿童的行为差异有关。男童生性顽皮、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情感冲动,探究欲强,喜爱冒险,因而更易发生意外伤害。学龄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最主要类型为摔伤、碰伤、交通意外、坠落伤、切割伤、烫伤、锐气伤等[2]。1.3气质类型和行为儿童气质会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儿童的行为动机和气质、能力都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3]。张劲松研究结果显示[4],难养型气质儿童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并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同时还发现启动缓慢型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易养型多。众多研究结果均说明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比率明显高于其它气质类型。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对幼儿园儿童进行心理研究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意外伤害的儿童多表现为好动、行为冲动、情绪不稳、粗暴、注意力不集中、大胆冒失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事故倾向。2家庭因素2.1家庭一般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子女数、家庭类型等因素与儿童意外伤害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子女多、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对意外伤害的防范意识缺乏,使儿童受到平安教育的及时性和频率降低,意外伤害的危险度随之增加。2.2家庭生活场所建筑设施和室内装修不合理;在室内外及住房周围存在危险因素,如地面光滑、室内光线缺乏、室外周围有水塘、深坑、公路等;一些家庭设备或具有平安隐患的物品摆放不当;食品、药品、物品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