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内容出处】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2课。【素养指向】“数据分析”之“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时间预设】课内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互学习段落一抽象概念〖小组合学〗先独立求出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小组内同学讨论:大家觉得平均工资能够代表该公司工资的平均水平吗?〖展示评析〗小组推荐代表展示交流,其他小组质疑与纠错,交流评析后得到结论:元)(3860)800240032800300040004000600010000(101x3860元不能代表该公司工资的平均水平。可以很明显可以看出,公司大部分人的工资都在2000-3000元,要从平均数的缺点来分析:由于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这里的月平均工资不能客观地反映一般员工的实际收入水平.得到中位数的概念: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将这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2)若该数据有奇数个时,位于中间位的数是中位数;(3)若该数据有偶数个时,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先排序、看奇偶,再确定中位数。段落二类比探究〖师生共学〗1.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异同点:(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所以最为重要,应用最广;(4)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5)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检测评价〗独立完成下面题目,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互动评析。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乙群:3,4,4,5,5,6,6,6,54,57。解答下列问题(直接填在横线上):(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