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现代中文学刊Journal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BimonthlyNO.3,2023SumNO.84双月刊2023年第3期(总第84期)互为镜像的莎菲与丁玲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兼谈丁玲早期的情感生活宋剑华(暨南大学文学院)内容提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既是丁玲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情感生活的隐喻性表达。这篇作品虽然产生于“后五四”时期的启蒙语境,并经常被研究者纳入到反封建与反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解读,但本质上揭示的却是一种青春期的心理学现象而非思想启蒙视域中的社会学现象。莎菲内心的“苦闷”“孤独”“忧郁”和“焦虑”以及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其实都是丁玲在借莎菲以喻自己,进而构成了她们两人精神人格的内在统一性。《莎菲女士的日记》真实地反映了青春少女的情感盲动性。故读懂了莎菲也就读懂了丁玲,乃至读懂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生命现象。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丁玲、情感生活、互为镜像如果有人问莎菲究竟是“谁”?我可以确切地回答说就是丁玲本人。尽管学界和丁玲都极力否认这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如果我们按照鲁迅的观点,“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1去进行推断,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其实就是丁玲本人“借别人以叙自己”的一个范本。冯雪峰很早便发现了丁玲“和莎菲同感而且非常浓重地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²有研究者更是注意到《莎菲女士的日记》“自叙传的成分是很浓重的”。‘这些说法都并非是空穴来风,证明学界已经有人发现莎菲与丁玲之间,的确存在有一种不可分割的隐性关系。然而若要揭开这层隐性关系,我们就不能只“顾大局而不拘小节”,仅以“启蒙”这种简约化的诠释方式,去集中凸显丁玲光彩夺目的精神人格,完全消解了作者个人内在的情感因素。这种做法自然会打造出一个“启蒙”的丁玲,但却又会失去一个“真实”的丁玲,进而遮蔽了“五四”新女性的心灵成长史。所以,为了尊重历史并还原历史真相,我想就《莎菲女士的日记》谈点个人的看法。一、莎菲与丁玲生活轨迹的重叠性许多研究者都言之凿凿地认为,《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初刚一问世,立刻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把“丁玲”的名字输入民国时期的报刊查询系统,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30年,也就是说在这篇小说发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丁玲还是《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沈从文自然要比我们清楚得多,他说1928年丁玲在北京还有一些知名度,但到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