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Jul.2023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OFKARAMAY第13卷第4期Vol.13No.4摘要:文章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诞生前夕具有思想奠基性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开启了关于社会领域人的问题的哲学转向,形塑出“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以人的现实生活状况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与社会关系、以人的感性活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渐次显露出对“社会中的人”和“人的社会性”的深刻洞见,已然构建出人类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丰厚充实的美好生活图景,为我国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3.04.1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社会关系思想探微胡伟1,2康珠儿1(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2.燕京理工学院,河北廊坊065201)学界普遍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于“人”的问题和“社会”概念的初步思考已经具有了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思想以及《手稿》前期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本质性超越,成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勾勒了核心基调。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基本事实,着力构建起真正的“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确立了社会相对于人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终目的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基于此,如何理解《手稿》中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成为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未来社会思想的必需,成为建设以人与社会统一关系为真正枢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依据。一、《手稿》中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理论缘起青年马克思对“人”和“社会”问题的论证来源于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物质利益问题的切实关注。一方面,对法哲学的批判使得马克思将批判的矛头转向社会研究领域,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世界寻找源头;另一方面,在摒弃自我意识的哲学思想后,马克思在基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的同时却又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其感觉直观原则,通过对象性活动将“类”概念推进到以劳动和实践为根据的人类生存方式,即“社会”的视阈之中。(一)全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与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聚焦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私有财产的非合理性、劳动的内在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