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67经过对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实地考察,以及大量阅读英法经济学家的著作,马克思在巴黎写作了自己第一个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武器,该手稿展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全面探索剖析,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蓝图。《手稿》中的理论成果表明,马克思不仅在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时展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光明前景,而且其人学思想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从物的异化向人的异化的过渡在《手稿》中,除了专章论述异化劳动以外,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分析充斥着整个手稿。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是人的肉体力量对象化与精神力量对象化的活动。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对象化却表现为异化。具体地说,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异化的主要特征是物对人的统治,具体表现为由物的异化所引发的人的异化。(一)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分析的是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马克思认为,要说明国民经济学的诸多现象,必须从工人的贫穷程度与其生产财富数量成正比,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其创造的商品数量成反比,也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经济事实出发[1]。马克思明确提出,作为本质力量外化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应当归属于工人。不过,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工人所占有的数量与其劳动付出成负相关,由此导致工人的贫困化。产生这一异化现象的原因在于工人的生产能力、创造的价值、劳动产品的完美程度、劳动对象化的文明程度与其消费能力、价值、完美程度、文明程度成反比,工人的智力与其智力表现成反比,工人的劳动力与其本质力量成反比。(二)生产活动与工人相异化从劳动结果的角度对劳动异化进行考察之后,自然要深入对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之间异化关系的考察中。从经验世界的视角看,人的劳动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自由自觉的,从而可以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活动,是一个在劳动中能体验到幸福和满足的过程。因此,无论从生产结果,还是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应该是自由自在、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体验并不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因为工人觉得劳动是一种否定、折磨和摧残,根本无法找到本质的自我,不劳动时其才能找到自在、舒畅的感觉。此时,工人力量的对象化不再是一种自我的确证和实现,反而意味着劳动者自身的丧失。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机器的普遍采用以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