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2期2023年4月Vol.22No.2Apr.2023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杨晓文,刘秀萍,韩琦(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劳动;异化;技术;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06(2023)02-0026-07长期以来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神富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其内在的思想张力,持续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围绕这一文本的不同面向形成了多种阐释路径。本文立足马克思文本的批判性维度,从资本、劳动、技术、生态四个层面厘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含的多重视角及其内在关联。从概念内涵上分析,资本-社会批判揭示出资本构成了市民社会的能动原则和统治轴心;劳动-生活批判揭示出生产劳动在现代工业社会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对象性领域;技术-工业批判揭示出科学技术构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资本流通的建构性因素;自然-生态批判揭示出自然领域仍然是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矛盾的社会镜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四重批判思想既一以贯之又环环相扣,厘清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呈现一幅较为完整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肖像。一、资本—社会批判:揭示资本本质及其异化效应马克思的一大贡献就是实现了对资本本质及其异化效应的揭示和批判,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总结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尤其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为无产阶级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