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改革当先行,,工作辟新径辟径.docx
下载文档

ID:1091651

大小:19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改革 先行 工作 辟新径辟径
改革领先行,,工作辟新径辟径 俺大队团的工作,自1979年以来一直处于无班子、无制度、无活动的瘫痪状态。去年初,经过整顿建立了新的团支部。我们为了适应生产责任制的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带着团员、青年开展了“一校、两队、四包〞活动,摸索出一条农村团支部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的新路子。 不怪青年“邪〞 开始,我们有干好工作的决心,但对于如何开创新局面心中无数。于是,我们东找西找,找到了一篇理论文章,通知团员青年来学习。青年们闲散惯了,又听说要学“文章〞,都懒得动弹。有那好奇的来一看是“空城记〞,就“哧〞的一笑跑了。这天晚上熬了半宿,会也没开起来。第二天、第三天晚上还是这样。第四天晚上,我们下决心开不起会来不睡觉。这一回连劝带哄,全村一百零一个青年总算叫来了四十几个,但青年们却把会场当成了耍场,有的说,有的笑,不说不笑的就睡觉。文章念完了,人也跑得差不多了。怎么办。难道刚刚建立的团支部就这样再瘫痪下去。团支部一班人不甘心,接连几晚上凑到一起,三喳咕两喳咕,得出个结论:不能怪本大队青年“邪〞,而是我们的工作不合青年的意,没赢得青年的心。不知不觉被“左〞的那套老模式把我们给“套〞住了。要开创团的工作的新局面,不仅要有热情,而且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去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团的活动内容和方法。 农村团的工作到底怎样改革和创新。从理论上大家说不上个甲乙丙丁,但认准了一条,就是应根据本大队的实际,围绕党组织最着急、青年最热心、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方面来组织团的活动。大家集思广益,认为我们团支部的工作应从四个方面着手:(1)党支部已确定了在1986年实现人均分配一千元、棉花亩产二百斤的翻两番的规划,而当前社员科学种田的水平还很不适应。如社员马付水在棉花现蕾时,还每亩地施上二十多斤尿素,结果棉花棵长了一人多高,亩产不到三十斤。团支部应该帮助团员、青年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为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作出奉献。(2)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有少数社员因底子薄、劳力少,种好责任田有困难,我们应当帮助他们种好责任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实行责任制后,对 “四属、五保户〞的照顾一时还不够妥善,团支部应该主动把这副担子挑起来。(4)局部青年存在两眼只盯着钱,不顾集体、国家利益的思想倾 向。去年大队竖电线杆,规定挖一个坑给两块钱,没人干。有的青年和大队讲价,要求一个坑三块钱。这些情况说明,团组织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实践中找到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把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见成效 通过分析现状,我们不仅找到了农村团组织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而且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团的活动内容的着眼点——在向青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组织青年向科学领域进军,培养一支科学种田的队伍。 包产到户后,产量的上下,直接关系到社员的切身利益。广阔团员青年,越来越渴望掌握农业技术,团支部应青年所急、责任制所需,成立了农技业校。通过考试,招收了三十二名学员,聘请了两名懂生产技术的民师。根据农村实际,业校每周学习两个晚上。有些关键课程,我们还与县农业局、公社农技站联系,聘请他们的技术员来上课。自1982年春天开办业校以来,已结合农时学习了科学施基肥、种子处理、合理密植等八门课程。 每当业校开课时,除三十二名正式学员学习外,一些不在册的青年也自动到业校旁听,每堂课都有五六十人参加。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我们建立了考核制度。每学完一课,我们就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员进行考核。每次考试均及格者,年终由团支部发给合格证书,成绩优秀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技业校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结合生产实践指导教学,我们在学员中挑选了八名学习成绩较好的青年,建立了科研队,让他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选出一亩地作为实验基地,既承担上级下达的科研工程,又为教学提供有关数据、样板,给大田生产带头引路。去年科研队进行营养钵育苗试验时,一面动手搞、一面向社员群众进行宣传,社员们听着在理,一下子搞了五百多亩,结果当年全大队的棉花获得了空前大丰收。科研队还采用了地膜覆盖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试验田最低亩产皮棉二百斤,最高的到达二百六十三斤,获得了全县科学成果奖。同时,科研队还承担了虫情测报的任务。去年7月20日,他们及时发出了三代棉蛉虫繁殖顶峰的预报,全大队男女老少一齐上阵,用药物控制住了虫害的发生。而邻庄由于下手晚,许多棉田绝了产。 根据社员的要求,让业校学员自找对象,把家庭没有人参加学习的六十一户固定到人,包技术指导。去年秋季,业校学员刘金元,在查看棉苗时,发现社员马光勇的棉花发生了虫灾,立即让他喷洒有效磷剂灭虫害。但马光勇闻了闻有效磷没有什么味儿,便认为不如“六六六〞药效大,就用高浓度的“六六六〞药液往棉花上喷,结果棉花中了毒。刘金元闻讯,急忙搁下手中的活儿赶到现场,帮他进行处理,三亩棉花得救了。1982年全大队人均向国家奉献皮棉二百五十多斤,比1981年增长一百四十斤,一年翻一番。社员们感谢地说:“今年迈大步,多亏团支部;棉花大增产,科学是关键。〞 新径脚下踩 新径的开辟不仅在于创造,更意味着责任。我们通过开展“两队、四包〞活动,把青年有效地组织到承担这种责任的具体实践中去,发挥突击作用,成为完善生产责任制的推动力。 成立帮工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了让一局部人口多、劳力弱的家庭跟大伙一起富起来,我们建立了由三十二个青年组成的帮工队,专门帮助困难户种好责任田。我们对全大队九十四户人家进行了排队摸底,确定了二十七户帮工对象,建立了固定帮户责任制和帮工记录簿,制订了以帮工多少和被帮户的年终收入为标准的评比条件,每月进行一次评比,评出的先进个人,年终由党、团支部发奖。这样,困难户再也不用犯愁了。社员马光进一家七口人,两老三小,爱人因常年有病不能劳动,两个老人也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十亩棉田、七亩粮田,全靠他一人种。去年秋种时,马光进病了,帮工队一边让他安心养病,一边给他收玉米,运足肥,集中一天半的时间,帮他种上了四亩小麦。马光进病好以后,到地头一看,已是绿油油的一片青苗了,他冲动地流下了眼泪。1982年,马光进在帮工队的帮助下,人均收入到达七百三十元,比1981年增加五百元,成为俺村的上游户。一年来,我们帮工队共帮工一千余个,全村二十七个困难户,没有一户人均收入低于全大队的平均水平。 第5页 共5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