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父子院士〞,60年离与合2023年12月7日,赵鹏大和赵联强(右)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陈霖/摄)辽宁清原人,1933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1959年生于北京,俄罗斯籍,医学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医疗工程院院士,现任俄罗斯国家研究中心外科部副主任。这几年,赵联强来中国的次数不断增加。他是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医疗工程院院士,两个多月前刚受邀到河南信阳市的医院,为医生进行手术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他也常到广东的复大医院等地做医学交流。不过,他来中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看望父亲。赵联强算是半个中国人,父亲是著名数学地质学家、矿产勘探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前校长赵鹏大。赵鹏大是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章的亚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不久前,赵联强来中国参加会议,在大会开始的前一天,竟然和父亲在火车站偶遇,才发现两人去的是同一场会议,这段轶事传开后,许多人用“中俄院士父子〞称呼他们,父子俩的故事也广受关注。2023年12月7日,环球人物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采访了这对“父子院士〞。赵鹏大缓缓向记者走来,他年近九旬了,说话声音仍特别洪亮;赵联强那么跟在父亲背后,虽不搀扶,眼光却总落在老人的身上。父子俩坐下,边聊天边回忆了在中俄两地的60年经历。地大职工宿舍里的混血儿赵鹏大是辽宁人,小时候家里很穷,北京大学是公立学校,不用交学费,赵鹏大就拼命考上了北大地质学系。上学时,赵鹏大到甘肃的祁连山勘探,海拔4000多米,突然下起冰雹,他戴着的头盔被砸得乒乓作響,就赶紧跑。到了雪山的冰面,特别滑,他就像壁虎贴着岩壁,慢慢地往前挪。有时候,赵鹏大和同学出去跑矿山,远处的村民看到了,就喊“强盗来了,土匪来了〞,因为他们扛着“枪〞。原来,他们手上拿的是凿石用的钢钎、铁锤以及雨伞,远远望去好似长枪、短枪。就这样,赵鹏大度过了惊险而有趣的大学生活。1954年,他被公派到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研究生。在一次地质考察活动中,赵鹏大认识了同校的伊琳娜·伊萨科维奇。两人一起跑了十几座矿山,回校后又一起上课,之后赵鹏大进行野外资料收集时,伊琳娜还成为他的助手。两人都对地质学情有独钟,有许多共同话题,渐渐坠入爱河,后来结为跨国夫妻。1958年3月,赵鹏大学成归国,进入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工作,伊琳娜也跟随他来到北京。1959年,赵联强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