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5月,高考临近,四川绵阳的女孩小静突然决定放弃高考,其父母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说。女孩的反应倒很平静:“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小静说,在她就读的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除非你考上一线名校,否则念书的路也不平坦。”2.2012年8月27日下午,甘肃省定西县的老陈一人坐在家里看着14英寸的电视,孩子们出门去准备上大学的生活用具,老婆去张罗孩子的学费。老陈拿出了孩子兰州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算了一算,一年学费要交7000元。7000元,上哪去找呀?老陈苦笑着。孩子考上大学,原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老陈的心却泡在了苦水里。当地县教育局的同志大概算过一笔账,完成大学阶段教育,4年时间,得花6万元。如果以一个农村家庭每年存3000元,这些钱需要20年才能积累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负担啊!3.无独有偶,2013年9月,正是本科二批大学入学的时间,在福建武夷山市的农村,许多筹措不到大学入学学费的家庭正在发愁,当地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大多数也只给上本科一批的学生奖励。4.在河南焦作市修武县范村小学一年级教室里,一个中年教师正在教室里轻轻走动,3个小学生正坐在课桌前朗读古诗,这正是这个班的全部学生。更为夸张的是,整个范村小学,也只有两个老师、四个学生。范村小学的建校纪念碑上清楚地显示,学校2004年建校,落成不过数年。范村小学校长说,这所学校在建校之初有100多名学生,但是,学生却一年比一年减少。2008年开始,减少人数更加明显。在农村从教20多年的张老师说,学生的严重流失是学校衰落的根本原因,很多家长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质量,纷纷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外县上学。校长说,整个乡都缺老师。这里很多老师都到县城里教书了,留在农村小学的老师年纪都偏大,40多岁都算是年轻老师,20多岁的年轻老师根本见不到。拥有国家正式编制、教龄只有1至3年,却想着要“跳槽”到城镇或市区学校工作或“晋升”考研、考公务员,这是相当多的农村初任教师的心理状态。5.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在入学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可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却发现,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