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1.有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为1.7%,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国际平均水平是1%,发达国家一般为3%~5%。据调查,我国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骨干科研人员疲于急项目、揽活干、应付各类检查等。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近几年每年一些农科院所的科研人员流出率约为职工总数的3%~5%,而且大都是副研究员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现在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间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课题重复、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由于农业科研周期较长,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难以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连续性。自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以来,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种子业务。美国的M公司、X公司等外资企业利用与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机会,大量搜集我国优异的种子资源,凭借其农业研发技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对种子进行筛选和改良,迅速占领我国的种子市场,摄取巨额利润。例如,美国X公司俨然已成为中国种业市场的“大鳄”,该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4年时间就占据了吉林较大市场份额,靠的不是别的,正是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国外跨国种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反观我国,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还达不到这个数字。农业科技怎么推广到田间地头呢?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科研单位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到县、乡、村,曾经对农业技术的迅速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乡镇的各种机构很健全,俗称‘七站八所’,包括兽医站、农技站等,1992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放开,这些站所就慢慢都取消了。”农技专家李某对记者说,“一家一户耕作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需要依靠大量农技人员来指导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然而当前基层农技推广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技站普遍‘三无’,搞农技推广难呐!”翁源县龙仙镇的乡间小道上,刚给农民做完技术指导的镇农技站站长索性停下摩托车,跟记者细谈起来,“我们站有四个人,但是连办公室也没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