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家庭教育的缺失湖南省衡东县城关一小〔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城郊地区,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大局部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平安习惯都比拟差。多数家长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学生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还有一些家长图省事,花上一些钱把孩子全权交给托管中心。所以,表达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拟多。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比拟差,经常不洗澡,不勤换衣服,不剪指甲,不洗头。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卫生习惯较差,乱丢纸屑,不保护环境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学习也十分懒散,局部学生喜欢结交社会上的游散青年,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价值观混乱。另外,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大,接受的完全是宠爱教育,没有经过一点风浪,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表达在这局部孩子身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行为霸道、自私任性、生活无规律、学习不自觉、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2.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开展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环境和各类媒体的宣传影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造成了局部学生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离。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大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常常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许多学生在校在家两个样。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决定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针对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平安意识入手,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把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探索研究相应的矫正策略,切实改良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二、理论依据⑴古人认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那么是经过人努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天道酬勤⑵“人的终身社会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