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会治理的思考一、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面对疫情,全国上下迅速组织动员,筑牢联防联控的第一线,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和群众生活的基本依托,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疫情冲击下,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短板”和“软肋”也集中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基层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风险防控是基层应急的关口前移和源头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疫情应对过程中,暴露出基层风险防控能力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首先,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如一些基层领导干部风险预判能力不足,存在“重处置,轻预防”的思想;很多群众的自我防护、自救互救意识普遍较弱。其次,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机制有效性不足,基层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如在疫情防控前期,由于缺少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预警、响应和处置等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存在隐患排查不细致,监测不规范,预警不及时等问题,直接影响疫情应对的效果。(二)社会协同参与有效性不足。抗击疫情过程中,众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疫情的防控之中,充分体现了多方参与的重要力量,但在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方面还存在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基层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不足等问题。首先,由于引领力与自治力不平衡导致自治组织能力不足,如疫情初期,基层社会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等决策命令、靠党组织发动、要人力物力支持等现象,且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平台不多,运行没有形成常态化,从而造成强引领、弱自治的现象。其次,大多数社会组织面向全社会,专门服务基层社区的较少,且多以文体活动类为主,社会事务类很少,导致在应对疫情时,组织松散、协同机制失序,难以迅速形成战斗合力,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有待加强。(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自治导向、市场导向与行政导向还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日常治理的行政化工作多、社会化服务少。如疫情防控初期,基层社区和村组存在疲于应付上级各类会议、统计数据、报表和情况反馈等现象,没有深入基层掌握一手情况,导致疫情防控初期对情况把握不准,社会化服务、救助体系的作用发挥受阻等。同时,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基层事务的渠道不畅,部分群众的正常呼声得不到倾听,因此产生的信访举报、集访上访等问题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严重隐患。(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思维缺失。法治思维是基层干部必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是守住法治底线的必备素质。但面对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