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状况越来直明““显,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日渐凸显,艺术院校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更为突出。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课程德育的合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挖掘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和浸润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全方位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艺术类学生;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3)02-0044-0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源自上海高校陆续提出的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从思政课程〞到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文字先后顺序的调整,而是完全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取向范围的概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由此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必是系统的,必然的。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1枯燥的思政说教与现实道德需求的脱轨当今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和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取向。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限,判断更倾向于从众趋流,缺乏独立思想。加之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主流文化呈现出冷眼旁观,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态势。高校中现行的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程,以教师枯燥说教,学生漠“然听讲的形式为主,很难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枯燥的思政课程将道德知识进行一番客体化的处理,将人的道德、德行所蕴含的诸种主体因素(动机、态度、情感等)都逐出这种知识之外,使它完全失去有血有肉、鲜灵生动的生命活动的特征[1]〞。将道德知识进行理论化的处理,反而将人的道德所涵盖的动机、态度、情感等主体因素都逐出理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之外,这种枯燥的思政说教,将道德知识教条化,学习形式绑架化,受众难以将知识转化为道德的内驱力,更不用谈和现实道德需求的接轨,其实,思政教育不是一种知识,他更多的应该是形成一种品质,一种自觉的行为。2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