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_李亚奇.pdf
下载文档

ID:421539

大小:1.9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业课程 建设 评价 指标体系 构建 研究 李亚奇
2021 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和有效使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在 通知 的强力推动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然而,如何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科学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使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章可循、规范发展,并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以保障、监督、诊断、改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促进专业课程内涵式发展,是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1-6。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特点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由于人才培养效果离不开专业和专业课程建设,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专业课程建设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是要在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作用。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不能脱离专业课程建设而独立存在,要与专业课程建设有机融合。二是评价采用多元化主体综合评价。由于人才培养效果具有整体性、过程性、潜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很难具体体现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上,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相互抵消。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既定的思政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程维度、教师维度、教学过程维度开展教师自评、同行点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等多维度多元化主体综合评价,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落出成效,提升育人成效。三是评价最主要目的是反馈并加以改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不是以现有的状态来奖惩教师和学生,而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促进和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应采用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螺旋式发展。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414 期)No.2,2023Serial No.141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收稿日期:2022-09-22作者简介:李亚奇(1971),男,陕西西安人,火箭军工程大学作战保障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下工程空气环境热湿处理技术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能源动力类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NSJZW2021Y-114);火箭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阵地管理专业环境技术保障课程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HJJKTB2021013)摘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具有与课程建设融合、多元化主体、反馈改进等特点。评价应遵循育人与自育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构建“5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27 个观测点”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教师自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合理选择档案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现场考察等方法,给出评价结论和改进措施。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指标体系;内涵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2-0073-03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李亚奇,宋涛,蔡艳平(火箭军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5)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73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特点,笔者认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宜遵循以下原则。(一)育人与自我提升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要推动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培养教育学生的“育人”功能与教师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自育”功能。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还要关注课程团队成员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否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知 指出,目前,部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贴标签”“两张皮”“表面化”“硬融入”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克服,未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脱离专业和课程而孤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否则,会使专业课程思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专业育人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加工提炼,通过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融入课程和课堂教学,达到“水到渠成”“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是评价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应坚持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一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或两者并重的方法。充分利用量化评价统一性标准和易操作的特点,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中所涉及的评价内容和导向要求,尽量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合理利用质性评价并注重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课程思政建设中所涉及的价值引领、情感表达等难以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的内容,可采用档案查阅、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法,作出质性评价。(四)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评价是直接指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和教育活动的阶段性评价,是以改进为目的,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反馈改进信息。专业课程思政的结果性评价是对课程思政建设最终效果的总结性评价,一般会给出评价的等级。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应凸显课程的建设性、形成性、发展性和改进性。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注重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做了什么,做的效果如何,如何进行反馈以改进和提高等。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一)评价指标设置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特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笔者经过分析研究,针对某门专业课程,设置了如表 1 所示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 5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27 个观测点(导向要求)。(二)评价主体确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可选用教师自评、同行点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教师既是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也是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教师自评是参评教师对标课程思政建设指标和导向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主要包括总结成绩、发现不足、反思与改进等。同行点评是发挥教学组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和教研制度的优势,并通过观摩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行点评应侧重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点评,撰写点评结论。点评结论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主要做法与亮点成绩、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专家评议是借助校内外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把脉和把关。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对育人目标、课程团队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撰写评价结论。评价结论主要包括亮点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等。学生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感受最为直接。学生测评可通过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感受、体会以及建议,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三)评价方法选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可采用量化指标法、档案资料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座(访)谈交流法、现地观察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可选取一种或几种组合的评价方法。对于育人目标和课程团队的观测点,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可增加专家评议和同行点评,采取档案资料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座(访)谈交流法、量化指标法等不同方法的组合进行评价。74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观测点,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可增加同行点评和学生测评,采取问卷调查法、座(访)谈交流法、现地观察法等不同方法的组合进行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观测点,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增加同行点评、专家评议和学生测评,采取问卷调查法、座(访)谈交流法、现地观察法等不同方法的组合进行评价。四、评价结果与运用(一)评价结果高校课程思政管理部门结合教师自评、同行点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的结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权重,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作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论主要包括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绩、亮点特色、存在的不足、改进的建议和措施等。一般给出评定等级,可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二)结果运用高校通过“评价反思改进”的路线,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螺旋式上升。一是将综合评价结果反馈给参评教师,并将评定等级作为教师绩效发放、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主要内容之一,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自育和育人能力。二是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成果奖、专业教材评选的重要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内涵式发展。三是将综合评价结论作为一流专业和精品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反馈、调节和改进,不断提升专业的育人成效。五、结语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能在短期内通过具体的指标量化或指标数量进行呈现,但更多的还是要依赖典型的示范课程和示范课堂加以呈现和检验。高校应在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统筹部署、任务分工和协同发力,注重课程和课堂的内涵式发展、螺旋式上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助推专业课程的铸魂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不断提高专业课程育人质量。参考文献:1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2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3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4时伟,张慧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标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5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7).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表 1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效果好;7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