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生活BETTERLIFE0602023.09在全球迈向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区域的衰退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有20个相关文件是用于指导“三农”工作的。2017年有关领导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兰考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准备期(1963—1987年)兰考位于九曲黄河的最后弯,因此长期受到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侵害。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用于防风固沙,为后期兰考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奠定了资源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堌阳镇的村民将当年的泡桐制作成风箱、家具向外售卖,售卖过程中发现兰考泡桐声音传导性强、发音清脆,适合制作民族乐器的音板。由此,兰考开始了向外售卖音板的历程。萌芽期(1988—1999年)售卖音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乐器生产的市场机遇,部分有商业头脑的群众于1988年创立了兰考本土第一家乐器厂——“福利乐器厂”。这一时期的产业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从泡桐砍伐到乐器包装发货所有的工序都在乐器厂内完成;二是工厂内工人为两类,一类为上海聘请的制造工匠,一类为附近的农民,为了做到工农不误,在员工培训时工人会全过程参与所有工序。福利乐器厂将乐器制作技术引入兰考,为后期工人出厂自主创业、兰考县文/朱熹睿兰考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衍生期(2000—2010年)进入新世纪后,兰考民族乐器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生产链开始分化。2000年上海敦煌乐器厂在兰考建设分厂——“上海牡丹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并调派12位制琴工匠驻厂指导,为兰考培养了80多名本地技师,进一步提升了兰考的制琴技术。衍生期新创企业38家,其中由原乐器厂员工脱离原厂裂变衍生出的乐器制造企业21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外包衍生出的原木切割、琴包生产等非核心业务企业17家。同时本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其中也包括兰考民族乐器产业中的大量技工,技工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对乐器产业的用工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为后期农民工返乡创业奠定了思想基础。发展期(2011—2016年)发展期新创企业312家,其中乐器生产厂254家、乐器配件厂30家、乐器销售17家、乐器培训5家、工艺品制作3家、文化传播公司3家。发展期乐器厂家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出现了古筝、古琴、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