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赵云飞「测评◆复习备考“以生考熟”:高三语文备考视角的审视与应对○朱巍1沈坤林2(1.桐乡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314599;2.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教育管理中心,浙江绍兴311800)摘要:新高考因情境的关注和任务的设置,存在着“以生考熟”的现象。高三备考需要拓宽题型关注视野,多进行多维联读比较,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激活。关键词:以生考熟;语文备考;审视与应对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省份加人新高考。就语文学科而言,不少一线教师担忧的是,新高考的新方向、新题型等自己都难以把握,学生更是难以适应。其实,尽管高考命题为了力避“猜题”“套题”,的确要考虑命制一些内容组织与考查形式新颖的题目;但是不管题目或题型如何更新如何创新,都必须遵循课标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的要求。从近年命题实际看,新高考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生考熟”的情形,即以相对“陌生”的新任务、新情境、新题型来考查“熟知、熟习”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对于“以生考熟”的命题现象,如同对待“因文命题”一样,我们有必要从备考的视角作一些梳理与审视。一、“以生考熟”的基本类型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下更多的功夫去对“以生考熟”这一概念作完备的界定,不妨围绕“以生考熟”的实际情形,对近年的高考真题作一些具体的梳理。(一)内容选择上,以“生”的材料关联“熟”的教材所学多年来,高考都没有直接“考课文”,但高考命题一直没有忘记积极地“引导教学”,即引导一线日常教学带领学生学好教材,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高考命题往往有“回归教材”一说,许多高考题看似考课外,其实考课内,很多所谓的新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和源头。比如,很多时候,根据课标中关于学业水平达成的描述,“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考题选用的材料是课外的陌生文本,但联系的是课内熟知的文本,考查的是课内外的比较阅读或迁移能力。2022年全国乙卷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其中一题是: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考题指向的是一个具体的点,即“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原本考的是《白下驿饯唐少府》如何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但题目加入了考生应该熟知的内容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以此来进行比较阅读。如此以一个生疏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