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第44卷第3期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dition)收稿日期:2023-07-10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24Vol.44No.3华中鲁艺:“延安模式”的复制与调适孙曙(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一分院,江苏盐城224005)摘要:1941年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历史上简称华中鲁艺)成立。华中鲁艺复制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华中鲁艺的办学实践,是“延安模式”在各根据地文化建设上推行的生动实例。华中鲁艺在办学模式、大众化实践、知识分子改造上都有自已基于“延安鲁艺”而又结合实际的创新,丰富了“延安模式”的文化实践。关键词:“延安模式”;延安鲁艺;华中鲁艺;战时体制;政治性中图分类号:G47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苏北根据地‘延安模式’文化建设及新时代传承实践研究”(2021SJZDA011)。作者简介:孙曙(1968一),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一分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地方史研究。D0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24.0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24)03-0061-081971年,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在《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中提出“延安道路”概念,这个概念指称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实践中的观念与体制,“它首先特别表示在中国西北的黄土地区政治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统治下出现的杰出的军事和政治风格及他的综合制度”1,包括“三三制”民主实践、“整风运动”思想运动、“精兵简政”行政改革、新秧歌运动等群众文化建设等。这本著作创新了中国革命研究的新范式,“延安道路”成了理解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的重要概念。2002年该书中译本出版,此后“延安道路”一词出现于国内学术界,而在使用中“延安道路”通常被改换成“延安模式”。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延安模式”往往被定义为一种中共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新民主主义的具体实施路径,其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新桂系“三自运动”、民国政府“新生活运动”等,一起推动了抗日救亡中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抗战胜利的首要条件,即毛泽东所说的“第一是中国的进步,这是基本的,主要的”[2}]。在这些模式中,“延安模式”显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越性,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文中又称延安鲁艺)在延安开学。鲁艺的办学实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