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1期NEWMEDIARESEARCH68新媒体研究nmrmagz@126.com麦克卢汉曾对电子媒介的未来进行预言,人类社会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之下会被重新划分,再次走向“部落化”。以社交平台为代表的Web2.0发展迅速,与传统互联网相比,Web2.0作为平台的互联网,超出所有连接设备,通过参与架构制造网络效应[1]。随着社会化网络技术的成熟,社交媒体已然成为青年群体的虚拟交往方式,相较于常围绕“流动的议题”进行讨论的微博、知乎等平台,豆瓣小组的网络社群更为稳定,小组成员在获得更为稳定的“组员身份”的同时,一种更为稳定的虚拟共同体也得以形成。社交平台社群内部互动仪式链形成的不同程度的情感能量与特殊文化资本构成了同一身份不同的网络局部情境,而社群成员所表达的话语符号在特定的社交平台社群内和不同网络局部情境的转换中获得具象的社会意义[2]。近年来,围绕师生关系的舆论事件频发。早在2015年,人大教授因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学界前辈,发表公开信宣布断绝师生关系。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意外死亡事件牵扯出师生关系相关舆论……层出不穷的网络舆论事件反映出师生关系信任缺失甚至异化的社会现象。然而,对于个例的探讨与反思无法梳理出当下师生关系的整体特征。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创建于2019年12月10日,目前已有近20万小组成员,其小组介绍为“高校里的师生关系最近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来这里一起聊聊你和导师的日常。大家一起羡慕良心导师,吐槽奇葩教授。”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虚拟联结的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进行网络参与式观察,试图寻求当下师生关系中学生一方的情感表达,窥见当下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网络表达方式,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1“以图为证”:导师形象的虚拟建构社交媒体中,截图传播是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方式。截图塑造了一种先入的真实追求,传播主体希望通过理念与实践的结合,有意识地去接近或者复制真实;另一方面,截图将聊天记录、邮件来往等文字传播的“现场”进行曝光,打破了文字传播的单调,使社交公共表达增添了更为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更强的代入感[3]。在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中,不少网友通过将自己与导师之间交流的截图进行选择性呈现,展演自己和导师之间的交流状态,在这种展演中,形成了学术引路与情感护佑的自我阵营导师、放养型导师与常进行语言暴力和身心奴役的对立阵营三种导师形象。1.1情感护佑与学术引路人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