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高原雷电活动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殷娴,胡颖,周清倩**,庄嘉,肖藜芸(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034)摘要:为了研究地闪频次与孕灾环境敏感性因子的相关性,将2007—2016年云南省范围内发生过地闪的区域划分为1km×1km格点单元,统计每个地闪格点的地闪密度、最高海拔、最大坡度和海拔标准差(地形起伏度).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分析地闪格点海拔、坡度、海拔标准差的概率分布.同时,应用相关回归方法分析地闪密度与地闪格点海拔、坡度、海拔标准差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相关性,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对方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地闪格点对应的海拔序列、坡度序列、地形起伏度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地闪密度与地闪格点海拔、坡度、海拔标准差的正态概率密度函数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拟合结果可表征地闪孕灾环境敏感性.关键词:地闪格点;孕灾环境敏感性;低纬高原;雷电活动;正态分布中图分类号:X43;P315;P4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24)01−0074−08气象灾害敏感性指在气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个孕灾环境的地理地貌条件与致灾因子配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加剧或减弱气象灾害[1-3].雷电灾害是低纬高原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可分为云闪和地闪.地闪是指云内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所以地闪的发生与下垫面地形地貌条件密切相关[4-5].周筠君等[6]及成鹏伟等[7]研究发现北京市与成都市地闪密度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姜勇[8]及刘海兵等[9]对江西省地闪密度与海拔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及不同尺度地闪密度和海拔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郑栋等[10]通过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闪电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地闪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下垫面为山脉和水体的地区;赵生昊等[11]利用重庆市闪电监测资料及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研究了闪电密度、强度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李家启等[12]统计了重庆地区地闪次数的海拔高度分布特征.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地闪随地形变化的分布规律展开,没有定量化建立地闪孕灾环境敏感性模型[13].本文通过提取地闪落雷点对应的地形参数,定量化研究地闪多发区的地形参数变化规律,建立地闪密度与地形参数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期为低纬高原地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科学防御雷电提供研究基础.1资料来源及资料预处理1.1资料来源分析所用的地闪数据(2007—2020年)来源于云南省气象局ADTD(AdvancedDirectionFindingonTimeDi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