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医药前沿2024年5月第14卷第14期临床医学(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整体预后差[4]。因此,研究凝血功能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分为轻度组(GCS评分在13~15分)(n=25)、中度组(GCS评分在9~12分)(n=25)、重度组(GCS评分在3~8分)(n=20);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18)。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2)在发病24h内入院治疗;(3)均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在我国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该类疾病主要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等造成的全身血管、组织器官等结构及功能受损,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硬化、狭窄、血栓形成等,造成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1]。该类疾病起病急,病情严重,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如何早期诊断并治疗、早期判断病情加重风险及预后等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多根据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但影像学检查有一定滞后性,不利于早期判断病情变化及预防[2]。临床研究显示,凝血功能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内在和外在凝血途径可直接影响病情,是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3]。病理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在短时间内大量凝血因子被释放,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使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孟宪辉1,鄢丽2(1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1)(2贵阳市花溪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贵州贵阳550001)【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25)、重度组(n=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