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43一、几何构图的发展早在史前时期,几何化的表现形式就出现在法国南部拉斯科洞和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地区,人们用简约的几何形造型概括身边出现的各种野兽。几何学在画面上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仰赖于透视法则的出现,写实绘画有了理论的支撑,能够在画布上呈现三维效果。在《艺术的故事》中贡布里希解释说:尽管希腊人通晓缩短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擅于制造景深感,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物体在远离我们时尺寸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古典艺术家能够画出那著名的林荫大道,它一直往后导向画中,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正是布鲁内莱斯基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方法给予了艺术家。关于几何学在绘画中的运用,达·芬奇的作品可以算极佳案例。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最后的晚餐》《天使报喜图》等作品在几何学角度的解读,本文就不过多赘述。不同于文艺复兴艺术家,塞尚所追求的独特方法,是找到一种绘画本质的结构来代替之前所追求的三维效果。塞尚所追求的新的艺术形式便是使用几何形体来表达自然。正如他在1904年时曾说:“把自然看作各种圆尼奥劳赫绘画中几何形状的运用■徐啸中央民族大学〔摘要〕尼奥劳赫绘画的成功,与其画面中运用到的独特几何形状有着莫大关联,他对几何形的运用不仅在构图方面也在形象方面。本文将以几何构图发展以及形象的几何化处理手法为线索,结合尼奥劳赫绘画作品的实例来分析尼奥劳赫在作品中对前人作品的借鉴以及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再通过他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对比他给出的答案(绘画的呈现),来找寻画家在面对自己时代时的一种可借鉴的表达方法。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研究的梳理,弥补国内对尼奥劳赫绘画中几何形运用研究的不足,找到他绘画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底层逻辑,为当下被电子图像所包围的但仍然坚持具象绘画的画家们探究新的方向。〔关键词〕几何构图;几何化处理;尼奥劳赫图1《弹曼陀铃的少女》水墨丹青44柱体、球体和圆锥体,同置于一个视界之内,所以要把每一个形体的边缘与平面都导向一个统一的中心点……”塞尚主张用多视点移动着描绘物体。以《弹曼陀铃的少女》(图1)这幅作品为例,一眼看过去能看到许多的方形、三角形、梯形,就像做雕塑时塑造形体所用到的切割的过程,整个画面也就具有了雕塑的厚重感。哪怕是少女的面部,画家都没有如传统那样细细描绘,不是追求少女的美感而是使用干练的线条进行概括。左肩膀被刻画成了三角形,右肩膀则是方形和三角形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