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艺术研究“江湖”起源于春秋时期道家哲学用词,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义。江湖的本意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自《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起,“江湖”逐渐被众多诗人发掘,有了自由、隐逸的含义,泛指古时不接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而适性所为的社会环境。“江湖”这个意象,就像一朵绚丽的浪花,在多个诗人的笔下激荡,成为他们反复吟咏的对象。北宋诗人黄庭坚就十分青睐“江湖”这一意象,其诗歌中涉及“江湖”一词达40余次,此外“沧洲”“五湖”等与“江湖”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出现了10余次,已成为黄庭坚重要的抒情对象。基于此,本文从黄庭坚诗歌中“江湖”意象的实际使用情况出发,透过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于沉浮仕途中的心态与愿景,继而探讨黄庭坚诗歌中“江湖”意象在其一生创作中的重要价值。1…“江湖”之景与情思黄庭坚出生于洪州分宁,该地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境内,地处杭口镇东部,处修河上游,境内临水,中间是一马平川的盆地。作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水,发源于修水县黄龙山,自西向东流贯全境,东出武宁,经永修汇赣江注入鄱阳湖。发源于修水县境内四周山地和铜鼓县的10条主要支流,蜿蜒曲折,汇注修河。支流间溪、河密布,纵横如网,呈树枝状,形成了完整的水系。“江湖”成为黄庭坚家乡的一种象征。黄庭坚在《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一》中写道:“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此词是黄庭坚为赵令穰的画作所题,米芾《画史》说赵令穰之画“汀渚水鸟,有江湖意”。画境能触发诗人兴起诗思,此诗便由此下笔。生于多江湖水泽之地的黄庭坚出仕到北方,时常梦见身归江湖,在观看了赵令穰的小景画后,竟怀疑自己身在故乡的山上[1]。诗为画而作,诗情因画意而生,诗人的感发兴会与画作意趣融为一体,对家乡的思怀也油然而生。除了指向自己的家乡外,“江湖”在黄庭坚的诗歌中也直白地指代江河湖泊,有丰富的意蕴。“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其八》)两句描述了夜晚的景象,诸山中的树木在夜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诗人将自己比作一片随波漂浮的叶子,仿佛在醉梦中漂浮于江湖之中。“学古编简残,怀人江湖永”(《次韵张询斋中晚春》),诗人以学古编简残来追溯古时文化,同时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江湖友人的思念之情,“江湖”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