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2024/04/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本解读/论《我与地坛》理趣的生成机制O夏红梅夏红梅,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博望分校教师。摘要:散文的审美理趣,常由“理”附着于情感、趋赴于物象而形成。《我与地坛》通过对地坛风物的深情凝视,对残损生命的理性思考,对物象情理的融通化合,获得了蕴藉深邃的艺术效果。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在对象、情、理浑融的艺术境界的探寻中,把握作品的思想,领略作品的理趣,从而进入到散文审美的境界中去。关键词:《我与地坛》;理趣;情感;物象“理趣”一词最早使用于文学评论始自宋代。略早于严羽的南宋学者李塗云:“《选》诗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理趣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前可追至陶谢之诗,后而被及性灵诸派的作品。在现代,“理趣”的内涵,钱钟书先生解释得很是精到:[2)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使骞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无朕者,著述而如见。………举万殊之一殊,以见一贯之无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这段论述说明,诗文“理趣”的关键在于做到象、情、理三者的浑融。为了实现“明形而上”的目的,作家胸中之“理”作为作品的核心,似投人情感之湖的石子;作品描写的具象则因“情”“理”而生,是石投入湖中荡起的涟漪,而“趣”便为涟漪上浮动闪跃着的粼粼波光。这种美妙的场景,源自于情、理与象互为趋赴后,彼此产生的感应和联通。这种感应和联通越自在精妙,作品的理趣就越浓郁。就散文而言,散文理趣是作家在深刻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宇宙人生理性思索后的艺术化体现,其理性精神和审美情趣兼备。这一点与论述类文本只注重理性呈现、客观表述和逻辑推理很是不同。可以说,理“趣”的存在能使哲思类散文实现蕴籍深邃的艺术效果。《我与地坛》作为一篇抒情哲理散文,被公认为是当代散文创作的巅峰级作品。在当代散文创作浮躁与迷的大环境中,《我与地坛》以它深沉的力量和浑成的气度,以它深入骨髓的痛苦意识与自省力,打破了当代散文界乌托邦式的创作幻象,它的优秀与象、情、理的浑融是分不开的。一、对地坛风物的深情凝视散文理趣产生的前提是一“情”与“理”的同在。“情”是对生命的深情,对宇宙的深情。《我与地坛》正具备此种深情,它接/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12024/04/077近于“天人合一”的古典主义理想,即人与万物作为本体和整体的存在,彼此之间在遥遥应和中形成的“混沌深邃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