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五育并举┆学生发展利用体态律动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益的策略王语昕1,黄晓云2(1.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21;2.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宜兴214206)【摘要】从对部分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且普遍认为音乐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缺乏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等。这一切,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趣化他们的学习过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尝试运用体态律动,使学生“想动”“会动”“舞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体态律动的巧妙运用能够助力小学音乐课堂从低效走向高效。【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效益;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4)03-0064-03【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03.020体态律动源自瑞士作曲家、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的节奏教育体系,即用形体、肢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形象直观地体现音乐中的节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恰当、适度地运用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够让音乐学习过程变得形象、直观,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等。因此,教师可利用体态律动,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想动”“会动”“舞动”,进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益。一、感知节奏,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动”音乐是节奏的艺术。音乐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是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感知节奏是体会乐曲情感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数唱、拍打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清晰感知乐曲节奏,而且能够跟着乐曲节奏动起来。(一)在数唱中感知节奏数唱是学生感知乐曲节奏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学生清晰、准确地感知到乐曲节奏之后,他们就会对乐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用一些肢体动作、形体动作等,将乐曲的主题、情感表现出来。《花儿与少年》是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中的一首歌曲。在引领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教师组织学生以数唱的形式,感知、体会这首歌曲第一段、第二段中的节拍。其中,第一段为四二拍,第二段为四三拍,第三段为缩减无拍。为了增加数唱节奏的趣味性,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数唱,包括数唱音符的音名、数唱音符的唱名以及数唱乐曲的节奏等。另外,教师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数唱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