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43后秦印度籍佛教学者、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公元4世纪对《般若经》的翻译工作中最早提出“小品”一词,按译本的详略程度将其分为《大品般若》(二十七卷本)与《小品般若》(十卷本),小品最初作为佛教用语因蕴含简约隽永之意而与大品相对,因其短小精悍、易于传诵的体量优势而逐渐被大众青睐,现其广义概念涵盖绘画、文学、戏剧、表演、医药等多个领域,形制虽受众各异,内核却大体相同。中国画小品不仅仅因尺幅而得名,也并非笔墨、题跋、印章的简单加和,其承担了独特的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以文人画为滥觞的血脉承袭赋予其精神厚度与文化高度,传承发展为历久弥新的传统中国画形式之一。一、中国画小品艺术特征中国画小品最直观的外部特征便是小,出于即兴抒怀的创作目的,多选取册页、斗方、扇面的形制,玲珑精致,便于把玩。描绘题材包罗万象,大能寓言叙事,小可托物言志,虽涉猎甚广但皆言之有物、合情合理,其艺术价值不因尺幅而减,反之含蓄隽永,极富气韵格调之妙。文人画传统孕育了中国画小品的独特审美趣味,无论情感浓烈与否,不管思想高深或短浅,都被置于咫尺画幅中,以笔墨留白、题跋刻印进行诠释,这种诠释往往不作昭彰,如庄子所言:“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①。内心澄澈简朴方可贯通其格清淡、其理幽奥的画面气韵。通古今而观之,优秀的中国画小品总能令观者如醍醐灌顶,不同于庞大体量作品所带来的壮美及史诗感,小品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将点滴智慧娓娓道来,尺寸与形制所营造的亲切感更将画里画外融为一体,辟尘世中的一方清幽。阴阳虚实之道流转千年,成为一种先验规律、渗透古今观念的上层建筑,于画而论,儒、道、释三家之谈不胜枚举,皆奉黑白二象至本体高度,虚处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性存在,留白不仅相较章法布局而言,还存于运笔着墨及心理活动中,放至小品则更为显著。顾恺之《论画》曰:“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②,如禅宗偈语般灵动的中国画小品注重“妙裁”,强调归纳取简后的整体生命力量。此种哲学性审美将留白特化,从而能够计白当黑,如郭熙《山中国画小品留白的易理阐释■杨德忠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陈方正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摘要〕留白是传统画论中的重要范畴,中国画小品将其内涵进一步升华,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中国画形式。在社会文化语境复杂变化的当代,重新以贯通中国传统书画发展始末的易学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