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①概念: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②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2)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特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耕地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南方地区耕地质量高,水热资源充足,但是耕地数量不足,同时面临城镇化、工业化对耕地的侵占和耕地的污染问题;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但是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较多,同时水热资源有限;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季风区气象灾害季风气候不稳定,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多旱涝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使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大特别提醒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安全的关系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总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产水平,这是理解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在单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与否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耕地数量;如果单产水平提高,维持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面积(数量)就会减少。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生产环节:增加粮食总产量,基本途径是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3)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4)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其具有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3.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2)保障措施①保护耕地数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工业化、城镇化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要做到占补平衡。②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特别提醒耕地资源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1)基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要义就是保护耕地资源。(2)保护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