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学习目标: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关税同盟理论的静态效应,掌握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熟悉自由贸易区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内容;熟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如何才能消除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无疑是必经之路。自1958年欧共体成立以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区域集团纷纷建立,80年代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极易遭受对方国家的报复,则各国之间的联盟自然形成。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贝拉·巴拉萨给出的定义丁伯根对经济一体化的划分约翰·平德的解释定义:国家或经济体之间为了实现共赢的经济或战略目标,通过签订协议实现成员间互惠互利,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乃至协调或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安排。在此过程中,成员间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贸易规模扩大带来贸易收益增加,制度的扩展与普及带来其他方面广泛收益。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特惠贸易协定主要特征:区域内成员国通过协定或缔结条约,对部分或全部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只是部分减免关税,它是经济一体化最松散的形式主要特征: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各自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二)自由贸易区(三)关税同盟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需再附加原产地证明。存在问题: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成员国的国内限制措施仍然构成了相互之间自由贸易的障碍。(四)共同市场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小结:这六种一体化形式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也是成员国不断让渡国家主权的过程。主要特征: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