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同音假借的情况。指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来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书写时由于各种原因写成了别的同音字,这种情况我们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中本来的汉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汉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间必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如: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例1中的“蚤”借用来表示“早”,二者读音相同;例2中的“归”借用来表示“馈”,二者读音相近;例3中的“惠”借用来表示“慧”,二者读音相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辨别通假字。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一)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说苑·君道》)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传》)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