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轨道交通建设与空气质量改善.pdf
下载文档

ID:3440868

大小:1.34M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轨道交通 建设 空气质量 改善
轨道交通建设与空气质量改善闫 彪 童智超 郑家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作者简介:闫 彪()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童智超()男湖北黄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郑家宝()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兴建轨道交通被认为是当前一项能够以较低的社会福利损失为代价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传统回归研究存在无法解决内生性所导致的估计偏误问题的限制 本文运用断点回归()模型对全国 年至 年间新开通的 条轨道交通线路在 个城市的空气污染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轨道交通的开通有利于促进空气污染水平的下降 此外本文还考察了轨道交通减排效应在不同城市异质性的表现发现随着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的提升污染治理效应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轨道交通与共享单车的治污效果存在规模效应表明当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共享单车的建设尚未达到饱和状态 最后以武汉市为例本文还对共享单车和轨道交通的协同减排机制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共享单车很好地满足了出行者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最后一公里”接驳需求并且增强了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为共享单车的减排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关键词:轨道交通空气污染断点回归共享单车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严重受到空气污染问题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空气质量污染将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安全引发心血管、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据环境监测官方公布的城市环境报告显示 年到 年底存在空气污染问题的城市比例高达.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新时代城市运行秩序中不可忽视安全隐患在空气污染现象日益受到政府与学术界重视的社会大背景下私家车排放的交通尾气是重要的城市污染来源这一点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同且其污染源占比不可忽视而相比之下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凭借其集约性、节能性的优点成为了解决空气污染与交通方便两难问题的绝佳方式 据 年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共有 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共 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个城市开通了共享单车项目其配套基础设施满足了共享单车的日常运营 可以说兴建轨道交通、共享单车出行逐步成为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公共交通并充分挖掘其环境减排效应学术界如何看待公共交通的减排效应?轨道交通的减排效应已得到学者的证明梁若冰和席鹏辉发现兴建轨道交通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且其环境效益具有城市异质性但梁与席的研究只分析了轨道交通的环境减排效应而缺乏对其他公共交通减排效应的探讨特别是共享单车大量在城市运营的社会背景下共享单车是否也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因此如何准确识别与测量城市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的环保效应及其交互影响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 年 个城市为样本以城市轨道交通、共享单车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人口、经济、空气污染等异质效应构建断点回归实验(简称)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开通轨道交通与运营共享单车会不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两者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除此之外本文在控制城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不同人口、污染情况的城市开通新线路、共享单车的减排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不同城市发展轨道交通与共享单车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一)传统减排措施的局限性城市污染问题是政府极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一般来说政府当局采取三种内部化污染的措施包括排污权交易、行政管制和庇古税 然而在我国由于排污权交易市场成立时间短且缺乏经验目前主要采取行政管制和庇古税的措施 因此中国学者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行政管制和庇古税收方面在行政管制方面国内外政府主要采取限行限购等政策来改善空气质量 一些研究表明限制出行措施的实施前北京市超过 的私家车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高达一半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限行措施实施后该市的机动车日均减排量达到 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短期内限制出行政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但长期来看这种政策的效果会减弱 墨西哥的数据研究发现限行政策并没有改善空气质量反而使汽油使用量增加此外 还认为限行政策扭曲了居民行为公共交通的使用没有增加限行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研究表明环境管制政策存在局限性可能扭曲市场行为并削减福利对污染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庇古税费政策通常通过征收燃油税以提高燃油价格来减少消费 虽然这种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冲击较小且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燃油税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然而在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汽油价格变动的弹性较小 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发现通过提高燃油价格来改善空气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整体汽车使用量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传统的清洁政策主要集中于将污染的外部性内部化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中 然而这种政策可能总体效果不理想并导致一定的福利损失 因此发展以共享单车、城市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成为了一举两得的解决方案 目前对轨道交通环保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等方面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对于轨道交通的环境效益有两个主要理论:交通转移理论和交通创造理论 交通转移理论是指轨道交通改变了出行者使用私家车、出租车的出行习惯转而使用公共交通促进了减排效应的实现 交通创造理论强调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交通本身也会带来一定的污染其短时间内所带来的减排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二)交通转移理论目前学者普遍支持交通转移理论 许楠希通过测算分解发现轨道交通是目前最低碳的公共出行方式有效支持了交通转移理论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 等通过对美国和英国主要城市参数的测算发现公共交通具有低廉的成本优势为社会福利带来可观的增益 进一步降低成本将显著提高福利水平在交通拥堵方面 等对洛杉矶地铁工人罢工对交通拥堵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轨道交通停运导致路面交通拥堵程度增加了 进一步证明了轨道交通对路面交通的替代效应在空气污染方面杨小聪等在控制了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后运用断点回归检验发现南京轨道交通的开通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指数和部分污染物的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交通的减排起到了作用梁若冰等在认同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措施的基础上通过 方法得出轨道交通减排的原因是通过替代低效率高耗能的私家车和出租车实现的冯国强等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城市人口规模小于 万或者在 万之间时轨道交通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三)交通创造理论一些学者对于交通转移理论持有不支持的观点 例如 等和李婉等的研究未能找到直接证据支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轨道交通建设对减少私家车使用的影响 冯国强和李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在 万到 万之间时轨道交通建设并没有明显改善路面拥堵情况此外高明和陈丽强对轨道交通和 对空气质量的联合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环保效应不会受新开通的 影响机制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两者都属于中远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没有明显的联合机制近年来共享出行方式逐渐兴起有效地满足了居民的中短途出行需求 它与轨道交通等城市内远途通勤的出行方式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作用 例如共享单车可以扩大传统自行车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无缝连接功能满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末端交通需求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轨道交通和共享单车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的协同效应(四)理论假说目前学者对于轨道交通的交通转移理论和交通创造理论都具有合理的机制以及数据结论支撑因此对于其减排效益并未形成公认的倾向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研究对时间和地域范围进行扩充形成具有国家视角的结论 但我国一、二线城市间由于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等城市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开通轨道交通可能导致不用的减排效益这也是可能导致现有文献还未存在统一结论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对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减排效益进行了分类对比分析 一般来讲多种公共出行方式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因此本文尝试厘清共享单车的开通对轨道交通减排效益的影响机制并对其减排效益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提出假说、:轨道交通的开通有利于城市空气环境的优化:轨道交通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明显的城市异质性和规模效益即在不同城市规模和原有里程时每新开通一公里地铁所带来的减排效益具有差异:共享单车的出现能满足使用轨道交通出行者的无缝接驳功能可以显著增加新建轨道交通的环境效益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一)模型构建断点回归()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处理效应的作用并且可以处理遗漏变量的问题 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验证一个准确时间短期内的处理效应因此可以将气象条件(短期内概率分布为均值)的变量视为相同即因变量只受到轨道交通的开通这一个条件所影响故可将开通前后一段时间看作局部随机分组考察在断点两侧的分布是否有显著的差异 模型设定如下:()其中 为 城市第 天空气质量表示轨道交通通车距离变量反映城市目前拥有的轨道交通距离 为距离通车天数通车前 为负值通车后 为正值 在时间 的多项式上分别回归 阶多项式(即)依据()值进行多项式的优化选择发现当时间 为 阶多项式时的 值最小因此本文的估计结果均选用 阶多项式结果 本研究关注的是 的估计值其表示通车前后的空气质量变动 为天气变量包括日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是否有雨()表示城市时间趋势项为城市的个体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虽然时间 估计可以很好的处理遗漏变量的问题但依然不能彻底排除被解释变量在断点处由于其他不可观测变量导致的突变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 估计进行安慰剂检验以某城市开通轨道交通时的断点作为处理组同一时点其他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作为对照组设定如下 回归方程:()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其中 是区分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虚拟变量在某时点上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为 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为 在安慰剂检验中其中 的估计值其捕获了轨道交通开通时导致的污染减排效益相对于未开通城市变动的差异(二)数据来源和说明本文主要分析对象为 年期间 个城市新开通的 条轨道交通(年全国各指标受疫情影响较大不纳入分析)城市人口、经济水平分组的城市辖区常住人口、人均 数据来源于 数据平台 空气污染指数()的数据来自于环保部 年发布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风速()、降雨量()、相对湿度()来源为中国气象数据网 描述性统计如表 表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含义单位样本数均值标准差空气污染指数.轨道交通开通距离.是否开通轨道交通().距离开通时间天.温度.风速./.湿度.降雨量.是否有雨().三、实证分析(一)基准回归本文首先绘制了新开通的 条轨道交通通车前后 天的 散点图像并用九阶多项式对散点进行拟合(图)以便于观察散点在轨道交通开通前后出现的断点情况其中垂直实线表示轨道交通开通的分界线纵轴表示 指数的值横轴表示轨道交通开通天数负值表示轨道交通还未开通 可以看出空气质量在轨道交通开通后出现明显的向下跳跃的断点除此以外 的值在开通轨道交通后呈现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轨道交通在开通前后对 造成了一定的相关影响周国治在对长沙市空气质量进行节假日效应研究后发现人们生活的集体性变化对空气质量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节假日可能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模型进行了节假日效应控制即开通时间不在节假日记为 开通时间正好为节假日记为 徐艳娴在区分中国南北城市冬季供暖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供暖期可能是影响空气质量变化的又一个显著的因素北方冬季供暖消耗的化石能源产生的污染明显降低了空气质量因此本文还对模型进行了供暖期控制即轨道交通开通时间未在供暖期记为 开通时间正好是供暖期记为表 显示了模型在九阶拟合时的断点回归估计结果 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的开通对 的值产生了一个显著的负向效应即开通轨道交通的开通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图 轨道交通通车前后 天 拟合图表 基准回归因变量:()()().(.).(.).(.)节假日效应是是否供暖期是否否注:、和分别表示、和 的显著性水平括号中为稳健性标准差下同带宽为 天(二)稳健性检验.带宽检验在断点回归中带宽的选择可能影响结果的显著性当样本与断点越靠近越能支持其他相关变量的无差异性越能最小化估计的偏差 因此有必要将带宽缩小再次进行局部线性回归判断结果的稳健性若在多类带宽中均出现支持原假说的结果即可说明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分别选取轨道交通开通前后 天、天和 天的数据进行基准回归表 显示了三类带宽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三类带宽至少在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 三类带宽检验()带宽 天()带宽 天()带宽 天.(.).(.).(.)节假日效应是是是供暖期是是是 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 .连续性检验考虑到天气因素等自然条件可能会对空气质量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将温度、风速、湿度和是否有雨作为待解释核心变量观察其在轨道交通开通前后是否产生显著的变化结果表明天气变量在断点前后无显著变化满足了模型的平滑性检验表 控制变量连续性检验()()()().(.).(.).(.).(.)节假日效应是是是是供暖期是是是是.安慰剂检验断点回归估计存在最显著的问题就是遗漏变量因为模型很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影响因子 例如轨道交通的开通可能正好处于全国性的政策减排时期因此工业污染减排所带来的正向效应被轨道交通所捕获或其他影响空气污染的因素被捕获使估计的结果缺乏准确性 例如空气质量的季节性变化或绿色科技的爆发等都会引起估计的处理效应产生偏差 因此本文利用公式()进行估计其原理是利用当期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在断点处的处理效应作为对照组估计当期开通了轨道交通城市的处理效应 表 汇报了在加入控制组断点后轨道交通开通的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其中第()列是基准回归的结果第()列表示在加入控制组断点后轨道交通开通的处理效应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加入控制组断点后轨道交通导致的减排效益有所下降意味着可能存在本文未观测的因素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导致了治理空气污染的效应但从第()列可以看出其估计结果仍然显著为负表明上述影响并未完全抵消轨道交通开通所导致的减排效益结果通过安慰剂检验表 安慰剂检验()().(.).(.)供暖期是是节假日是是注:带宽为 天(三)异质性分析一般来讲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对于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具有较大的需求路面交通往往不足以满足居民需求尤其是在运力高峰时期若运力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交通拥堵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表 是分别按照常住人口数量和污染程度进行分组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人口规模大于 万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通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一个非常合理的原因是轨道交通的开通使得部分居民不再使用拥堵的私家车出行方式而是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当人口规模低于 万时开通轨道交通前城市路面交通方式已经足以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新开通的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对于私家车出行的方式替代效应不显著因此将不再产生治污效应中小型城市政策当局若盲目规划轨道交通将可能造成政府投资的浪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表 城市异质性分析人口规模()人口小于 万()人口介于 与 万()人口大于 万.(.).(.).(.)污染程度()().(.).(.).(.)按污染程度分组的工作是依据断点前后 天内的平均污染程度()进行城市分类 从表中可以看出污染程度较高的城市新开通一条轨道交通具有显著的减排效益而原本污染较低的城市不具有明显的减排效益推测可能是因为该类型城市减排潜力较小 不会有明显的下降而对于重度污染的城市由于私家车出行导致的污染严重由公共出行方式导致的交通替代就更为明显新建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也就更显著轨道交通项目虽然具有明显的环保作用但其具有的公益的属性使得地方政府前期的巨额投入很难通过日常运营所弥补在短期内会造成较大的财政压力 进而影响城市其他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受到了部分居民的质疑 因此需要从空气污染治理角度来分析轨道交通的建设是否存在最优规模 如果能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摸清中国轨道交通减排效益的基本规律进而为各类城市提供政策建议为轨道交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准确评估轨道交通污染减排的规模效应本文进行样本回归分析以开通前原有里程为标准进行分组回归研究发现总体上现有轨道交通累积里程越长新建线路的治污效果越强 鉴于此只有同时开通新线并改造旧线才能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的正外部性 本文又进一步利用不同人口密度进行城市分组考察以人口密度为标准划分的不同的城市最优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以得出低人口密度城市是否存在轨道交通资源的浪费以及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是否存在轨道交通运力的饱和通过估计结果可以明显得知:由于低人口密度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减排能力较差并而高人口密度城市的轨道交通减排潜力未达到饱和 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还远未达到最优规模而对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兴建轨道交通的时机可能并不成熟其通过交通替代改善环境的潜力十分有限 地方政府仍需进一步投入资源对高密度城市的城市建设加以完善表 规模效应分析()里程()里程()里程.(.).(.).(.).(.)原有里程.(.).(.).(.).(.)天气因素是是是是节日效应是是是是供暖期是是是是 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四、轨道交通和共享单车协同减排效益进一步分析(一)基准回归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共享出行方式也在全国范围起到了较为明显的减排和缓解拥堵的作用 居民使用共享单车实现“起点 轨道交通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 目的地”的短距离通勤尽管共享单车的短途通勤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私家车出行的替代但弥补了轨道交通相较于私家车出行的主要缺点显著提升了轨道交通出行的舒适度 因此本文分析了武汉市共享单车对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影响即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对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 绘制了武汉市 年至 年轨道交通以及主流共享单车开通的时间线从图 可以看出市政共享单车和市场型共享单车集中在两个时期可以把武汉市轨道交通开通时间大致分为三块分别是无共享单车(年 月以前)、市政型共享单车(年 月 年 月)和市场型共享单车(年 月以后)本文逐渐分析并对比了三个时期内开通的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以比较共享单车的兴起对减排效益的影响图 武汉市共享单车和轨道交通开通时间 为初步判断不同共享单车发展水平下的轨道交通的环境效益本文先利用局部加权散点图绘制了三个不同时期的 随时间变化的散点图并进行拟合(如图 所示)在共享单车还未普及时虽然 值呈现整体向上的趋势但在断点处依然存在小幅度下降在轨道交通开通后一段时间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因此也并不能否认轨道交通对空气质量带来改善作用在开通市政型和市场型共享单车后 在断点前整体呈倒 型并出现上升趋势在断点处有存在明显的向下跳跃的断点在断点后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整体来看三个时间段的轨道交通的开放都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符合断点回归的基本要求也从单个城市的视角进一步验证了前文 个城市得出的基本结论图 不同类型共享单车异质性环境效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 表 列出了三个时期断点回归的估计结果 整体上推行共享单车和轨道交通对 的影响为负 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空气质量分样本来看在未普及共享单车的使用时断点处的系数不明显但断点后的曲线有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因此不可否认其长期的减排效益而对于开通市政型共享单车和市场型共享单车后开通轨道交通具有明显的减排效益且后者的减排效益更加强烈表 共享单车 轨道交通联合减排()无共享单车()市政型共享单车()市场型共享单车.(.).(.).(.)节假日效应是是是天气因素是是是注:带宽为 天(二)稳健性检验.带宽检验为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选取带宽为 天和 天再次验证结果的显著性 从总体上看随着带宽的减少结果的显著性逐渐下降并且出现了减排效益降低的现象但结果汇报的数据都为负系数因此并不能否认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 从分样本来看三类带宽在市场型轨道交通存在的情况下结果均在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系数为负值而在带宽减少的情况下无共享单车和市政型共享单车均出现了系数不显著的现象这大体上说明市政型共享单车的出现明显地增强了新增一条轨道交通所带来的减排效益 但利用共享单车爆发期作为分类标准存在一个内生性问题即默认了分类的时间趋势因此在市政型共享单车出现后的轨道交通原有里程一定多于之前这也是可能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之一即原有里程的逐渐增加导致轨道交通所带来的环保效益愈发明显进而侧面地验证了前文的轨道交通的规模效应表 带宽检验()无共享单车()市政型共享单车()市场型共享单车.(.).(.).(.)节假日效应是是是天气因素是是是()无共享单车()市政型共享单车()市场型共享单车.(.).(.).(.)节假日效应是是是天气因素是是是 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控制变量的连续性检验类似的本文也单独对控制变量进行连续性检验 表 汇报了轨道交通开通前后三个不同时期的气象因素的连续性结果显示四类控制变量在断点处均不显著即在轨道交通开通前后气象因素不是导致 发生跳跃的主要原因表 连续性检验 无共享单车.(.).(.).(.).(.)市政型共享单车.(.).(.).(.).(.)市场型共享单车.(.).(.).(.).(.)五、政策建议与结论启示(一)结论启示本研究选取了 年至 年间新开通的 条轨道交通线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对轨道交通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轨道交通的开通具有显著的治污效果且污染治理效应随着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污染程度的提升而增强 然而在小规模城市中新建一条轨道交通可能带来的减排效益并不显著 第二高人口密度城市的轨道交通远未达到最优规模而对于低密度城市兴建轨道交通可能并不具备成熟的时机因其通过交通替代改善环境的潜力相对有限 第三短距离共享出行方式可以有效配合轨道交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共享单车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中应用更广泛 尽管存在乱停乱放导致的一些不便但总体而言共享出行方式与轨道交通的结合能够带来相当可观的环保效应 不论人口规模大小共享出行方式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居民的私家车出行方式 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推广共享出行与轨道交通的结合所带来的减排效应将持续增长(二)政策含义缓解交通拥堵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传统手段多为限购、限行等有损社会福利的强制政策该类政策不仅增加了居民对于政策的排斥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格外注意其有效性而兴建轨道交通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传统政策的局限性 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促使居民自发的选择舒适便捷的公共出行方式从根源上改善了路面交通状况以及衍生出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但各城市政策当局应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对于人口规模小于 万的城市应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建设轨道交通避免造成财政方面的浪费对于 指数低于 的城市由于空气污染治理潜力较小不应将轨道交通的对空气污染的改善效益纳入轨道交通建设的合理性分析中 而共享单车的出现补齐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需求提高了人们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显著提高了轨道交通的减排效益从新的视角解释了共享单车的减排治污效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年第 期参考文献:郭彦秀董彬尉海东.室内装修的主要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绿色科技().李文兴尹帅.城市轨道交通成本构成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俞佳飞.从机动车限行实践看效果和风险.交通与运输(学术版)().:“”.().().:().:().席鹏辉梁若冰.油价变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以机动车使用为传导途径.中国工业经济().().许楠希.天津市碳排放测度及评价研究.天津:天津理工大学.().:.().杨小聪等.绿色地铁: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净化效果评估 基于南京地铁 号线的实证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梁若冰席鹏辉.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 方法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冯国强李菁.城市轨道交通减排治污效应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李琬.轨道交通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基于上海市 后微观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地理研究().高明等.轨道交通、与空气质量 一个城市异质性的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周杨等.公共自行车系统选址适宜性评价 以北京市地铁 线为例.城市问题().周国治等.年长沙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周末效应”及“假日效应”.中国环境监测().徐艳娴.冬季供暖对中国北方空气质量的影响.济南:山东大学.:.().:().:.().(下转第 页)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 ()():.“”.:(责任编辑:张继伟)(上接第 页)():.().:(责任编辑:何琛杰)年第 期 经济与金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