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还不具备识字和阅读基础,独立阅读还比较困难。童谣的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节奏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根据学生的认知、身心特点和语文教材编排特点,我校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1+X童谣诵读”幼小衔接课程,结合教材“1”,选取了大量“X”有趣味的童谣,让学生在晨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反复诵读。同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好“1+X童谣”的阅读指导,助力阅读启蒙。一、课程内容“1+X童谣诵读”课程实施时间主要是: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早晨到校后至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开始前的10~15分钟(早读);课后服务轮到语文教师进班级开展学科作业指导的时间,约30分钟;“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指导课。主要以听读、素读、演读等形式来进行诵读。本课程要达成的目标是:(1)让学生在每天的出声朗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文字的音、形、义,认识汉字,逐渐扫除阅读障碍。(2)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语言,提升语感,从而达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教学目标。(3)让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中感受文字的趣味,感受阅读的快乐,逐渐爱上纸质书籍。二、典型做法(一)多元朗读,诵读形式多情趣在“1+X童谣诵读”课程实施中,教师根据童谣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童谣是有鲜活生命力的音符。诵中玩、读中学,让诵读活动有情有趣,播下学生爱阅读的种子。1.听读——“趣”之萌发。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阅读兴趣、阅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听读仍是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晨读暮诵”先从听教师或提前识字的学生的读开始。开学第一周“我上学啦”的童谣就用听读的形式展开。晨间,学生听教师读《小学语文读本》上册第一单元童谣《蜗牛上学》。教师领读一句,学生手指点着读本跟读,两三遍跟读下来,学生就能点着读本上的童谣有模有样地读了。到了晚托班的时候,学生就能自己读《蜗牛上学》了。第二天早晨,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教师教下一首童谣。2.素读——“趣”之感受。古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每个汉字都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了汉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这种方法对一年级诵读非常适用。一首童谣的诵读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正确、流利。接着,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和好朋友一起读)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的时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