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023/07No.257提起陈淳与徐渭,人们大多会想到“白阳青藤”及二人独具风格的大写意花鸟画,而二人的艺术思想和草书风格也各有千秋,对晚明及清初草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二人的草书艺术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明代的草书具有重要意义。一、陈淳与徐渭的草书取法对比一、陈淳与徐渭的草书取法对比陈淳(1484—1544),字道复,又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人。陈淳的祖父、父亲都为朝中官员。陈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并醉心于书画,家中藏有许多名人字画,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其日后的书画创作。陈淳早期为吴门弟子,拜入文徵明门下,王鏊称其:“涵揉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王鏊《震泽集》)陈淳少年时期受到文徵明的影响,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始略露锋芒,这时期陈淳的书法艺术有吴门之风。正德十一年(1516),即陈淳33岁的时候,其父因病逝世,此事的打击使陈淳逐渐变得堕落。此后,陈淳以书画、诗酒麻痹自己,甚至还经常出入烟花柳巷。文徵明看其堕落不堪,对其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导。陈淳竟直面顶撞,与恩师不欢而散。自此,陈淳的书法便开始脱离吴门,逐渐变化出自己的风貌。陈淳的新书风多体现在行、草书上,其后来的草书多受祝允明的影响。陈淳曾说:余尝观诸家书法,知古人用心于字学者亦多矣。余虽不敏受教于吾师衡山先生之门,间语笔意辄称枝山书为不可及,则吾辈其何能望其什一也。[1]由此言可知陈淳多学求变的学书理念,以及其对祝枝山的钦佩之情。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又号青藤道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虽然徐渭与陈淳同出身于官吏家庭,但徐渭出生后不久便家道衰败,从小并没有陈淳那么好的书学条件。徐渭与陈淳都曾立志考取功名,但一而再再而三的落选,使二人的艺术心态都受到影响。徐渭对陈淳的书画都特别欣赏,他曾赞扬道: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独此帖既纯完,又多而不败。盖余尝见闽楚壮士裘马剑戟,则凛然若熊罴,及解而当绣刺之绷,亦颓然若女妇,可近也。此非道复之书与染邪。[2]徐渭赞扬陈淳的草书如同其著名的大写意花卉画一般气势磅礴,画面有流动之感,其作品远观有金戈铁马之浩然声势,近观又有女红般的细腻之感,实在叫人叹为观止。徐渭也从陈淳的书画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为其后来的草书创新奠定了基础。从陈淳与徐渭在草书的发展轨迹来看,二人有两个方面很相似:一方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