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023年第21期(总第361期)理论探索待优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学习成绩落后、思想上不求上进、不遵守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每个班级中的待优生数量不多,但其行为很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待优生的特殊性,了解其学习与生活发展需求,做好待优生转化工作,纠正待优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与日常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发展。一、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待优生转化工作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力,对一些待优生的学习不够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在此背景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学生身体与心理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想将待优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发展的目光看待所有待优生,耐心地对其进行指导。其次,有利于教师开展慢教育。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师应对班级中的待优生开展慢教育,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与知识点的内化。很多待优生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为此,教师要通过慢教育,调动待优生的积极性,丰富待优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待优生发生积极的转化。最后,有利于帮助待优生重新形成积极的心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存在诸多障碍,他们的意志力相对薄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上进心不强。为此,教师要对待优生的心理品质进行重塑,在关注待优生成绩的同时,重视待优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挖掘待优生的潜力,寻找待优生转化的关键点,逐渐引导待优生爱上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坚韧的心理品质,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一个自律的人[1]。二、少数民族地区待优生转化工作面临的障碍(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少待优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待优生转化工作的研究马玲摘要:部分人过去经常将成绩落后、学习能力不强以及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称为“差生”,这样的称谓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应将这一称谓改为“待优生”。文章阐述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待优生转化工作的意义,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待优生转化工作面临的障碍,探讨了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