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烧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与抗休克治疗。我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科李峰。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休克研究的历史,为什么先回顾一下历史?我感觉我们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些机制或者说细节上的研究,大家扎进去之后容易出不来。所以我们先先先看看历史,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目前的研究所处的位置,具体研究的是哪一个方面?休克这个词据说是1743年一位法国医生所创造的,表示严重打击和震荡,用来描述枪击伤后出现的危重状态。那么一个英国医生把它翻译为Shock,意思是严重创伤后病人状态的突然恶化。那么大概在150年之后,有一位叫沃伦的医生对休克的临床征象进行了描详细的描述,包括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等。那我们看到它对休克这些临床表现的描述和我们今天的描述可以讲是完全一致,可以讲过了100多年,我们这些描述跟当时可以讲是几乎没有区别。那么在同一时代出现了几种有关休克病因的理论,有一种被称为血管动力麻痹理论,认为休克是由于血管动力麻痹所导致血液瘀滞于内脏所致。另外一种理论认为休克是由于血液从血管进入到组织间隙当中所致,还有一种神经冲动学说,认为休克创伤引起的神经反射使血管运动中枢失调引发血管扩张所致。那么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一下这个120年前的这个观点,可以讲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要么反映了休克的不同阶段,要么反映了休克的部分机制。一战期间有人用热稀释技术证明了休克的严重程度与血管容量降低的关系,为休克的液体复苏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二战期间发现代谢性酸中毒是休克的重要原因,有人用动物模型证明了休克后血容量向组织间间隙的转移,及长时间休克,对液体复苏的抵抗现象提出了难逆性休克的概念,并把休克定义为有效血容量下降所致的不可逆循环衰竭。那我们现在进入休克,看看休克的分类,我们首先按照一个传统的分法,按照病因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7类,分别是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休克、感染性休克、A6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元性休克。血性休克顾名思义就是大量失血所所造成的休克。那么可见于战伤创伤血管破裂的出血,也可以是消化道溃疡的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宫外孕、产后大出血等等。总之只要是能引起全血丧失的,都是叫失血性的休克那么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容量丧失的速度和程度。一般来说这个15分钟以内快速失血量少于全身血量的10%时,机体能够通过代偿机制不发生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