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循环管理下面我们来讲解以下烧伤患者的循环管理。1.烧伤患者心功能改变严重的烧伤会引起应激反应,随着炎症性因子产生增加,导致代谢率显著增加。烧伤引起的超高代谢反应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烧伤后心功能损害是烧伤后立即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烧伤后循环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之一,称之为“休克心”。根据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的特点,烧伤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可以描述如下:(1)烧伤局部及全身广泛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形成血液浓缩和低血容量性休克。(2)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导致心源性心输出量下降。(3)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强,外周循环内血液形成明显的再分布。(4)在有效液体复苏情况下,低血容量性休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被纠正,但是增加的血管通透性、降低的心肌收缩力和增高的血管阻力的恢复却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一般持续到水肿回吸收期,这也是烧伤休克的独特之处。烧伤后心肌损害的可能机制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水肿;心肌细胞氧利用及能量代谢障碍;失控性炎症反应。烧伤休克期特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了心功能损害的存在,这种损害是明显而普遍的。但是,烧伤时的休克心与经典的心源性休克又存在显著不同。在快速、大量的补液,甚至过量的补液,以及血管阻力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心脏并没有表现出很容易就“不堪重负”。应对心功能损害,升高的血管阻力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为了适应降低的心输出量,以维持全身的灌注压。大部分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大循环恢复有效循环容量后,虽然外周血管阻力仍持续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机体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全身微循环灌注不足,即明显增加的血管阻力似乎未对组织灌注产生不利影响。2.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术中常规容量管理策略是根据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尿量(UO)等参数来反应和管理严重烧伤患者的容量问题,但已经有文献证明MAP、CVP等压力指标与血容量的相关性并不好,使用常规参数如心率(heartrate,HR)、血压(bloodpressure,BP)、CVP或UO等难以实现最佳的液体管理。尿量虽然是围术期容量管理的常用指标,但有研究显示尿量的减少与肾脏的低灌注往往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更不能够反应组织细胞氧供和氧耗的平衡。简言之,HR、BP、CVP及UO等指标不能准确的反映组织灌注情况,并且麻醉和应激反应都能对其造成影响,因此,麻醉医生需要探索更加精细化的液体管理策略,有利于患者的预后。目标导向液体管理(goal-d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