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1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的知名著作的识记。A、B两项是中国古代的著作,C、D两项是西方古代的著作。《论语》虽然更早但并非教育学专著,可以排除;《理想国》也并非教育学专著,也可以排除。本题的关键是比较《学记》和《论演说家的教育》的编著时间。《学记》属于《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礼记》最早由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于西汉末期。比西方古代第一本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至少早100年,因此《学记》的写成时间更早。故A项正确。B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并非记录孔子专门针对教育的思想,不属于教育学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论演说家的教育》的作者为昆体良,他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从他的生平年代可以看出,比《学记》编著的时间至少晚一个世纪,排除。D项:《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品,但并非教育学专著,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的理解与掌握。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五个方面。其中,差异性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不同个体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解答本题的根本要点是区分不“一刀切”针对的是年龄特征的差异,还是在年龄一致的情况下的个别差异。题干中指明王老师不“一刀切”的对象是一个班的学生。我国现在的学校都是按年龄编班,因此可以排除年龄特征的因素。故C项正确。A项: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如上分析,关注年龄特征的差异是阶段性的要点,不能因为出现“一刀切”这个现象就不顾题干前后逻辑,一律认为一定是阶段性。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连续性通常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而不是单独作为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条而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是内在统一的,排除。D项: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这一发展顺序不可逆,每一个发展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