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执教的《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是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张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但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二、借助活动,实现“感悟—→建构”。利用春游租船的情境引入,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什么是余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感受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老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实践,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商是5,为什么不是租5条船,要租6条船。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建立了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数学模型,清楚地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建构数学模型。三、动态演示,生动形象。张教师善于使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动态变化的数学信息突破教学难点。如:22个学生坐船,每4人坐一条船,余下的2人也坐一条船等。四、对比与联系,理解透彻。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张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说还可以锦上添花的话,就是让练习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张老师的教学风格可以概括为: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深受孩子们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