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网址http://jiaoxue5u.ys168.com/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三)教科书说明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只有我们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教科书用这样的活动来引人,观察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当口腔中的米饭出现甜味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物质?既然米饭是不甜的,产生甜味的物质就不是米饭了,这是符合学生思维的推理。根据这个证据,我们可以断定甜味的物质肯定不是米饭,也就是说,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果要探索米饭为什么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什么新物质,那就必须涉及到唾液的作用。唾液里含有淀粉酶,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某些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淀粉酶在常温下能很快使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所以我们感觉到了甜味。教科书没有朝这个方向设计,而是引导学生再去咀嚼馒头的外皮,看能不能感觉到甜味。实际上也能够感觉到甜味的,因为馒头的外皮主要成分也是淀粉(馒头皮淀粉糊精的含量很高),因此在唾液的作用下,也会转化为麦芽糖。教科书第30页色块上的文字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米饭产生甜味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