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课题申请书示例社会学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自我意识与角色认同: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后果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项目背景1979年,中国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全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开始提倡和实行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17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已产生出整整一代这种终身没有兄弟姐妹的特殊儿童。据统计,1994年年末全国已领证的独生子女人数已达到4676万人(《中国计划生育年鉴》,440页,l995)。到目前,全国的独生子女人数估计已超过5000万。这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人口几乎和整个法国的人口相当,或者说几乎达到两个加拿大的人口。当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一下子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时,马上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策所造就的这一代特殊儿童能否正常地、健康地、顺利地发展和成长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焦点所涉及的正是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后果的问题。早在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就有人提醒:“独生子女有诸多毛病”;也有人担心:“独生子女的素质差”、“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还有人预言:“独生子女将成为‘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发展将不如非独生子女”。国内的许多人口学者在积极肯定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数量控制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由此所带来的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的担心和疑问。(侯东民,1993;周孝正,1991;阎天三,1992;穆光宗,1991)所有这些似乎都在暗示: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相伴随的将是一条不平常的社会化道路和一种不正常、不充分、不完善、不全面的社会化过程,而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结果也将是畸形的和令人担忧的。如果情形果真如此,那么,对整整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对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对即将跨入21世纪的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将是一个悲剧,都将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后果。17年过去了,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已走过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他们所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社会化道路?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与其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没有差别?有哪些差别?如果这些差别预示着独生子女作为成人的特征,那么,它将会给21世纪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即将作为成年人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一代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成果究竟是不是畸形的?他们身上是否的确存在不同于普通儿童的人格缺陷?当我们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