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2023年第22期名师市在线ELITETEACHERSONLINE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域下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文/舒翠青摘要:如果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生德育的主阵地,那么培养家国情怀便是学生提升德育水平的重要学习模块之一。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萌芽期,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融合,持续深化爱党、爱国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升学科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三观”的构建。基于此,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域下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现状、意义和策略展开综合分析,旨在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2-0067-03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培养社会化生活能力的重要阶段。一线教师要想紧跟时代教育浪潮、培养贴合社会需求的智慧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由于爱国、爱党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形式简单、模式固定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教师需在了解当代家国情怀教育内核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内容、四史教育对学生学科学习的影响,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一)落实常识教育,提升文化水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生活常识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家国情怀是与学生生活融合交织、存在紧密关联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在渗透家国情怀的同时向学生展示国家建设历程,相关教学内容的普及不仅能使学生收获宝贵的生活常识,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二)培养积极心理,构建正向“三观”家国情怀教育是积极、健康、正确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家国情怀培养,为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小学时期的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三观”,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失去基础判断力。在小学阶段为学生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养志虑忠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学生构建正确“三观”提供内在驱动力。(三)强化道德建设,实现立德树人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学生强化道德建设,有助于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普及家国情怀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大量名人故事、优秀品格的染,逐渐产生明辨是非之能力,对正与邪、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产生正确判断。学生“知荣辱”后,方能“正衣冠”。在正确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