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视线专题167/202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第二小学高冬娓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与效率。在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提升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利用多种策略,创建多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的认知,为数学思维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分析自身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中的不足,借助现有的工具,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案,以形成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突破思维的束缚、获得创新能力的强化提供必要支持。一、注重趣味导入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可以使小学生将更多目光放在学习上,并积极跟随教师的指导而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长此以往,获得个人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从而推动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结合已有经验,从更新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为初步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提供必要保障。以《认识人民币》单元中的“简单的计算”为例,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摆一摆、认真分析等途径,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式,学会用人民币购买物品,形成爱护人民币意识。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一些小额与数值不等的硬币和纸币,并在旁边摆上学生常用的文具。其次,教师向学生阐述游戏规则——若想买文具,可以用讲台上的钱来支付,前提是需要算好拿多少钱,即所拿的钱币与文具的标价相同。最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加减法等,快速计算出所需要支付的金额,然后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具。其间,学生在选择所要购买的文具后,需要根据文具的标价,数出相同数额的钱币。然而事实与理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以“18元”为例,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知道18是由一个“十”和一个“8”构成,但在计算时会发现,讲台上根本没有“8元”这张纸币,这就需要学生用1元、2元与5元纸币进行拼凑,如一共拿一张10元和8张1元;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三张1元等。又如,某个学生计算较慢,去讲台上取钱时,发现已经没有“10元”钱了,那么他就需要根据讲台上所摆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