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是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3、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关键: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通过这些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