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7.1—17.1—27.1—3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和。2.定义分别为:。问题1:在7.1—1中,直线m和n的关系是;a和b是;a和n是。问题2:在7.1—2和7.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1/7mnab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动手实践一.问题1:观察7.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图7.1—4,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问题3: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问题4:如图7.1—6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